不能忽略的日本国民性!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张学良想不到,

曼彤说世界 2025-11-18 01:44:18

不能忽略的日本国民性!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 李鸿章不是没察觉日本的野心,北洋水师每年递上去的巡海奏报里,密密麻麻记着日本军舰的新增数量,甚至连舰炮口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可他更清楚,朝堂上的清流们只会拍着桌子喊“主战”,却连水师急需的主炮炮弹都凑不齐——定远舰的炮膛里,半数是多年前的哑弹,而日本天皇却在带头缩减膳食,把内帑都投进了海军建设。他以为日本会忌惮清朝的“瘦死骆驼比马大”,却没料到这个岛国早已抱定“赌国运”的心思:赢了,就能踩着清朝跻身列强;输了,大不了退回列岛继续蛰伏。这种孤注一掷的狠劲,是浸在日本骨子里的生存逻辑,李鸿章终究没看透。 张学良驻守东北时,手里握着的兵力是关东军的三倍,装备也不算差。可他亲眼见过中原大战的惨烈,更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在他的认知里,再蛮横的国家,也得守几分国际规则。可日本根本不吃这一套,关东军少壮派甚至瞒着东京大本营,擅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深夜里,沈阳城头的枪声响起时,张学良在北平的寓所里急得团团转,他后来回忆:“我总觉得他们只是挑衅,不敢真的吞下整个东北。”他不懂,日本的“敢”,从来不是基于实力对比,而是源于对“弱肉强食”的绝对信奉,只要有机可乘,就绝不会犹豫。 蒋介石对日本的蚕食早有防备,从“攘外必先安内”到淞沪抗战,他一步步试探着日本的底线,以为对方只会局限于华北的局部扩张。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彻底打碎了他的判断。日军华北驻屯军明明兵力有限,却敢主动撕破脸,本质上是赌定了中国内部的分裂与虚弱。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倭寇野心,竟至如此!”他没意识到,日本的侵略从来没有“上限”,岛国资源的匮乏催生了极致的危机感,而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军国主义思想,又把这种危机感扭曲成了无止境的扩张欲——他们要的不是一块殖民地,而是整个东亚的霸权。 罗斯福更想不到,日本会主动招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珍珠港事件前,美国的石油禁运已经掐住了日本的命脉,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却策划了这场看似疯狂的偷袭。他心里清楚,美国的工业实力远超日本,长期战争必败,但他赌的是“一击制胜”——摧毁太平洋舰队后,美国会因为恐惧而妥协,给日本争取足够的时间巩固东南亚的占领地。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徒心态,让日本在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却也彻底点燃了美国的怒火,最终迎来了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输得一干二净。 其实,日本的这种国民性,早有迹可循。作为岛国,资源匮乏的现实让他们天生缺乏安全感,而近代被列强打开国门的屈辱,又让他们形成了“强者崇拜”的扭曲观念——要么成为强者,要么被强者吞噬。军国主义的洗脑,更把这种观念推向极端,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失控的战争机器。他们的“敢”,从来不是勇敢,而是不计后果的投机;他们的“野心”,也不是远见,而是困于生存焦虑的盲目扩张。这种国民心里的致命缺陷,注定了他们每一次“豪赌”,最终都会走向覆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