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突然宣布了,日本对台海问题的立场没有改变,仍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这场记者会是临时加开的,直接回应近期有议员喊要“赶走”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声音。话不多,但把节奏压下来了。 中方当天援引1963年签署的领事关系公约,明确领事官员在履行公务时享有相应保护,与地方机构沟通属正常职责;这和个别人把正常交涉定性为“不当”,是两码事。 真要动到“驱离”,公约有严格程序,接收方一般通过撤销许可、通知离任来处理,且需要理由与通报;不是一句喊话就能办。对比美欧惯例,领馆与地方互动是常态。 木原稔反复强调“不变”,就是把边界划清:不把台海议题和领事事务混在一起,不让情绪主导决策。 日本这几年防务投入连年上升,2022年公布中期建设方案,提出提升反击能力,包括改进12式地对舰导弹、推进舰队防空升级;但这些都要靠稳定的供应链和外部环境支撑。 据公开统计,中日贸易规模长期处在数千亿美元水平,汽车、电子、化工零部件高度交织;一旦摩擦升级到人员处置、物资限制,传导到企业就是订单和生产线的波动。 大阪总领事的工作清单里,本来就包括领事保护、涉侨服务、工商文化交流;据当地报道,薛剑多次参加市县层面的公开活动,这类场合透明、可追踪。 一些议员把这类沟通定性为不当行为,但在不少国家,地方政府与外国领馆对接项目、举办说明会,是常规安排;把常规动作政治化,只会让基层办事更难。 民意层面也给出了信号。据日本媒体春季民调,超过六成受访者不支持为台湾动武;这次降温处理,更像是顺着社会情绪,把事情拉回程序轨道。 放到更宽的时间线看,近几年各方在台海话题上时有交锋,但每次临到具体操作,还是要回到规则与成本,本国工业和交通不该为一时喊话付出额外代价。 这场风波的关键,在于把“沟通”与“越界”分清,把“主张”与“动作”分清。木原稔给出的答案,是先稳住台海表述,再把领事事务按章处理。 台海需要降温,领事工作需要按规矩来。把握住这两条,事件就不会走歪。 就这一次,日本收住了动作,算得清账,也看得见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