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猛买全球石油,却大减俄油订单,中俄到底出了什么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中国对外国石油的全方位采购。截至 2023 年前九个月,中国的原油进口平均每天超过 1,100 万桶,其中很多直接流入国家战略储备库。 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全球能源风险时有波动,中国不依赖某一个供应国,把油储起来,就像买保险。 这也不是为了炒作价格,而是真刀真枪地把安全储备建起来。如果哪天国际油市风云突变,中国还可以依靠自己的储备顶住冲击。 而且,中国储油能力已经接近 20 亿桶,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地面储罐还是地下油窖,中国都下了大功夫。在这样的基础上,储备天数持续上升——政府其实是在给自己留条后路。 如果油价暴涨、供应链中断,中国完全有能力不慌不忙地消化风险。对中国来说,战略储备不是用来炫耀,而是用来稳住国家命脉。 可是,尽管中国买油买得很积极,对俄罗斯的进口量却出现了下降。有人可能立刻跳到政治结论:中俄关系变差了?其实并非如此。背后有几个非常现实、务实的经济逻辑在运作。 首先是炼厂结构在变。中国国产炼厂在过去几年里升级、扩张,一方面,中下游加工能力提升,对轻质、高质量原油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中国一些炼厂对俄罗斯重质油的依赖在下降,因为它们更倾向进口来自中东、非洲甚至美洲的适合炼厂配置的品种。 这种需求结构的调整,并不是中国要撇开俄油,而是产业升级的自然结果。 其次是运输成本上涨。俄罗斯原油往中国运输,尤其是远东油田或西伯利亚油,通过管道或者海路都涉及长距离运输。近年来运输费用、水道保险、海运风险都在上升,这使得从俄罗斯来的每桶油成本并不像以前那么便宜了。 相比之下,中东、非洲或者中亚国家的油源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方式运送到中国,有时整体成本更具竞争力。 第三是进口来源在多元化。中国并不满足于依赖单一大供应国,这些年一直在全球开拓油源。无论是在中东签长期合同,还是在非洲、中亚拓展新供应,这都是在降低单一风险。 一国出问题、管道堵了、制裁了,都不会让中国措手不及。这种多元策略是稳健经营的典范。 那么,这是不是代表中俄能源合作的冷却?完全不是。恰恰相反,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还在往更深、更广、更长远的方向走。 石油买卖之外,双方正在建管道、搭通道。西伯利亚力量二号管道、东西输油管道,还有一些海上通道,都在规划或建设中。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意味着未来中俄合作将不再是单调的买卖关系,而是更像战略伙伴:你帮我输,我给你买,我俩一路走下去。 不仅如此,中俄还在北极航道探索能源通道。随着北极冰层变化,一些新航道变得可行,而俄罗斯恰好拥有通向北极的天然优势,这给中国提供了新的物流可能。 借助北极航道,中国石油可以更高效地运输,也更具应对极端气候或地缘政治风险的弹性。 中国大规模采购全球石油,对国际油价也不是小事。简单来说,中国是买家又是稳定器:它买得多,但买得买得持续、买得很有计划,这就给油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在市场不确定的时候,中国这种稳定需求非常重要,能把全球油价拉得不至于大起大落。另外,中国的大规模采购还提升了它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你要和中国谈油价、谈交付、谈长期合同,不把中国放在重要位置不行。 这一系列动作,展现的是中国极强的战略主动性。能源安全对中国来说是基础,是底线。通过构建巨大的战略储备,通过多元化进口,通过与俄罗斯深化基础设施合作,中国在全球油市里的地位,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家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既有重量又有远见的玩家。 再说一句,这样做还有潜在的政治和经济收益。大笔储备相当于国家资产,同时也给国内炼厂和能源公司更多议价空间。管道建设则长期锁定供应关系,为未来几十年合作打下基础。多元化来源减少了对单一能源国家的依赖,提高中国面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猛买全球石油,但中俄油量下滑”这个看起来矛盾的局面,恰恰是中国能源战略精心布局的结果。它不是出于对俄罗斯不信任,也不是因为中俄关系破裂,而是因为中国在产业结构、运输成本、安全储备、供应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校。 同时,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并没有走向终点,而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级、更深入、更长期的阶段。未来,这种合作更像是交通枢纽式的联盟:管道、航道、能源通道,不只是“买石油”,而是“共造通路,共建未来”。 你怎么看这种战略操作?这样的布局,是不是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