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

笑蓝说 2025-11-18 13:44:24

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   2024 年某高校礼堂,“高考记忆” 讲座的掌声此起彼伏。   70 岁的刘学红站在台上,举起一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这是 1977 年备考时用的,记满了历史地理知识点。”   台下学生凑上前看,泛黄纸页上的字迹工整,还夹着当年知青点的工分条。   时间回到 1969 年,15 岁的刘学红背着行李,从北京城区去往密云插队。   第一次下田割麦,她攥着镰刀的手磨出血泡,工分表上只记了 3 分(满分 10 分)。   知青点的夜晚格外冷,她裹着薄被子,借着煤油灯翻家里带来的旧课本 —— 这是她唯一的慰藉。   后来转到延庆知青点,她依旧干着最累的农活,却从没丢下书本,枕头下总压着《语文基础知识》。   1976 年,22 岁的她争取工农兵大学名额,却因 “没背景” 落选,那天她躲在田埂上哭了很久。   1977 年 10 月 21 日,广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学红正在地里摘玉米。   她扔下篮子跑回知青点,抱着收音机听了三遍,确认没听错后,连夜找出旧课本。   距离考试只剩 50 天,她没教材、没老师,只能找同学借 1966 年前的高中课本复印。   母亲知道后,从城里给她带了个煤油灯和几斤粮票:“晚上复习别饿肚子,妈再去帮你借参考书。”   为补文科短板,她每天凌晨 4 点起床背《史记》选段,白天干活时嘴里默念地理口诀。   考试前一周,刘学红得了重感冒,发烧到 39 度,却依旧裹着棉袄在角落复习。   知青点的伙伴劝她:“别硬撑,大不了明年再考。” 她摇头:“这机会我等了 8 年,不能放弃。”   12 月 10 日考试当天,雪下得没膝盖深,她穿着母亲做的棉鞋,走了两小时才到考场。   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让她想起知青生活的苦与盼,笔尖几乎没停,写了满满四页纸。   成绩公布时,她语文 99 分(作文 99 分),总分北京市文科第一,北大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知青点。   1978 年 9 月,刘学红背着行李走进北大校园,怀里揣着那张红色准考证。   第一堂新闻课,老师让介绍自己,她说:“我从知青点来,想做能帮老百姓说话的记者。”   大学四年,她每天泡在图书馆,读遍了馆里的新闻专业书籍,还在《北大校报》发表了 20 多篇文章。   1982 年毕业,《中国青年报》向她抛出橄榄枝,她选择跑教育口 —— 因为懂 “读书改变命运” 的难。   第一次独立采访,她去河北农村报道 “扫盲班”,住了半个月,写出的报道被评为年度好稿。   1995 年,31 岁的刘学红发现 “青少年不懂电脑” 的问题,主动申请创办科技专刊。   她从零学计算机,下班后去中关村找技术员请教,还买了《计算机基础教程》自学编程。   1996 年《电脑大屏幕》专刊推出,第一篇文章《教你用电脑写作文》就收到 200 多封读者来信。   2000 年,她带领团队创办中青在线,每天只睡 4 小时,上线首月点击量突破 100 万次。   2010 年,她升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依旧保持跑基层的习惯,每年至少采访 20 所学校。   2018 年退休后,刘学红没闲着,加入了 “高考记忆” 公益团队,去山区学校做讲座。   她把当年的准考证、笔记本捐给国家博物馆,还牵头建立 “知青书屋”,给山区孩子捐图书。   2023 年,她出版了《从知青点到新闻场》,记录自己的经历,扉页写着:“知识永远能照亮前路。”   如今的她,每周会去社区给老年人教用智能手机,每月去一次山区学校,跟孩子们聊高考故事。   头发虽已花白,她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 1977 年的高考,眼里还闪着当年的光。   2024 年的讲座结尾,刘学红把那本备考笔记本送给了台下的贫困生:“希望它能帮你像我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   学生握着笔记本哭了:“刘奶奶,我一定好好考大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场时,刘学红收到山区学校发来的照片 ——“知青书屋” 里,孩子们正围着她捐的书阅读。   她笑着回复:“下个月我再去给你们带新的参考书,咱们一起加油。”   夕阳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就像 1977 年雪地里赶考的那个姑娘,始终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       信源:中国青年报——刘学红:插队知青考了文科状元

0 阅读:43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