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A4纸,把綦江和万盛的未来,彻底砸在了一起。 不,说砸不准确,是“融”在了一起。 好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但这事儿,比修一条路,盖一栋楼,意义大太多了。 别跟我扯那些“一体化”的大词儿,我就说个最实在的。 金桥的娃,可以去隆盛读初中了。 南桐、青年的娃,可以去永城、扶欢、石角了。 看懂没? 以前,这就是两条平行线,你家的好学校,跟我没关系。现在,那道看不见的墙,塌了。 对于很多镇上的家长来说,这可能就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次机会。真的,别小看。一个好学校,一个好环境,对一个农村娃来说,就是一道光。 为啥先动教育? 因为这是最柔软,也最根本的地方。 教育先通了,人心就通了。孩子们在一起上学、玩耍、长大,十几年后,他们脑子里还会有什么“你是綦江的,我是万盛的”这种老掉牙的概念吗? 不会了。 他们只会觉得,我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这步棋,走得真绝。 它不是冷冰冰的规划图,它是在为未来投资,在为人心投资。 我们这代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招生范围调整的通知。 但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来看到的,是一个没有隔阂的,崭新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