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个乌军士兵,举着白旗走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求饶。是:“不是我们不想守,是

云鹤之史 2025-11-18 16:55:17

几十个乌军士兵,举着白旗走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求饶。是:“不是我们不想守,是没人管我们了。”   看惯了战场厮杀的残酷,可当几十个乌军士兵举着皱巴巴的白旗从断壁残垣里走出来时,那场景还是让人心里一揪——他们浑身裹着泥浆,军装上满是弹孔,有的胳膊吊在脖子上,有的一瘸一拐被战友扶着,眼神里没有投降的怯懦,只有说不尽的疲惫和委屈。   面对上前接收的俄军士兵,领头的一个瘦高个士兵沙哑着嗓子说出第一句话:“不是我们不想守,是没人管我们了。”   这句话听着让人心酸,可细琢磨起来,全是俄乌战场上前线乌军最真实的困境,压根不是什么借口,而是攒了无数天的绝望。   这些士兵原本驻守在顿巴斯前线的一个战略据点,当初接到命令时,指挥官拍着胸脯保证,弹药、粮食、医疗补给会源源不断,最多坚守一周就会有援军换防。   一开始大家还信以为真,抱着保家卫国的念头死磕,俄军的炮火不分昼夜地砸过来,阵地被炸得坑坑洼洼,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还是咬着牙反击,用缴获的武器、甚至自制的燃烧瓶抵抗。   可打了三天之后,他们就发现不对劲了——弹药库里的炮弹早就见底,每个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五发子弹,机枪手更是舍不得扣扳机,眼睁睁看着俄军步兵逼近,只能用步枪点射。   有人试着用电台联系指挥部要弹药,要么是信号中断,要么是接线员敷衍着说“正在调配,再坚持一下”,这“一下”就是好几天,别说炮弹了,连颗手榴弹都没等来。   粮食的短缺比弹药匮乏更折磨人,一开始还能分到压缩饼干和瓶装水,后来就只能喝战壕里囤积的雨水,饼干改成了每天一小块,饿极了就挖地里的野菜充饥。   有个年轻士兵腿被弹片划伤,伤口化脓发炎,疼得直打滚,可医疗包早就用完了,没有消炎药,没有绷带,只能用干净点的布条裹着,最后伤口烂得能看见骨头,人也发起了高烧,战友们看着心疼,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们不止一次在电台里喊着要医疗支援,可指挥部要么不回应,要么说“优先救治重伤员”,可连重伤员都没人来接,最后那个士兵还是没挺过去,临死前还拉着战友的手说“我不想死,我还没见着我妈”。   最让人寒心的是援军的缺席,他们守到第六天的时候,阵地已经被俄军三面包围,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通道能勉强进出。   士兵们每天都望着通道的方向盼援军,可盼来盼去,只盼来几架己方的无人机,连个步兵班都没见到。   有个老兵试着用民用手机联系后方的同乡战友,才知道他们的援军早就被调去了另一个战场,而指挥部压根没打算再派新的部队过来,他们这个据点,早就成了被遗忘的“弃子”。   更可气的是,他们后来才知道,北约承诺援助的一批炮弹,早就运到了乌克兰境内,可全被高层截留分配给了嫡系部队,像他们这种普通的边防部队,连汤都喝不上。   泽连斯基政府整天在国际上喊着“乌克兰绝不屈服”,到处要援助、要武器,可这些口号到了前线,全变成了让士兵们用命去填的空话。   他们的指挥体系乱得一塌糊涂,北约顾问在后方指手画脚,制定的战术完全不考虑前线的实际情况,只想着怎么消耗俄军,根本不管乌军士兵的死活。   有一次,指挥部让他们发动夜袭,可连俄军的阵地部署都没摸清楚,结果上去就中了埋伏,一半的人都牺牲了,回来后想向指挥部汇报情况,得到的却是“作战不力”的批评。   这些士兵里,有刚满18岁的新兵,有孩子才刚学会说话的父亲,还有快要退休的老兵,他们当初参军都是想着保卫自己的家园,没人想当逃兵,更没人想投降。   可当弹药打光、粮食断绝、伤兵得不到救治、援军遥遥无期的时候,坚守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牺牲。   他们不是没有战斗意志,而是被自己人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最后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了。举白旗的那一刻,他们心里想的不是丢人,而是终于能活下来,能再见到家人。   现在网上还有人骂他们是“叛徒”,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前线的真实情况。   乌克兰的兵力早就捉襟见肘,动员来的新兵只训练几天就被推上战场,很多人连枪都不会用;北约的援助看着多,可层层克扣下来,真正能到前线士兵手里的少得可怜,大部分都被腐败的官员和军方高层中饱私囊。   泽连斯基忙着在镜头前演戏,忙着讨好西方政客,可他忘了,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遥远的承诺,而是能打出去的子弹、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能救治伤口的药品,还有能活着回家的希望。

0 阅读:65
云鹤之史

云鹤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