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了一项足以震撼科技界的计划——他要每年向太空部署发电能力高达100吉瓦的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这数字啥概念?相当于10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的年发电量,够2亿家庭用一整年,确实够疯狂。 想象一下,以后不管是极夜的北极村,还是连电网都没通的深山老林,只要地面装个接收天线,就能用上源源不断的“太空电”,这简直是能源界的“终极梦想”。而且这电还特干净,没有核电站的辐射废料,也没有火电站的雾霾,比咱们现在抢着装的家用光伏板靠谱多了。 可梦想归梦想,真要落地堪比登天。最头疼的就是技术关:马斯克要求单颗卫星得发“兆瓦级”的电,差不多够一个小县城的日常用量,但重量还得控制在几吨以内。 现在能上太空的太阳能电池是厉害,转换效率能到30%到40%,但架不住沉啊——一块高效电池板比同等面积的水泥板还重,想塞到吨级卫星里发兆瓦电,简直是“让蚂蚁拉火车”。 不过最近还真有突破,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团队用模拟月球尘埃烧出“月玻璃”,跟钙钛矿结合做电池,每克材料发的电是传统电池板的100倍,还抗太空辐射,就是现在效率才10%,离实用还差得远。 更麻烦的是发电之后咋传下来:现在主流思路是转成微波送回地面,但得保证精准传到接收站,差一米都白搭。 美国加州理工去年试过传了点电点亮LED灯,中国西安也搞过55米的微波传输实验,但这跟从3.6万公里高空传兆瓦级电比,就是“小孩过家家”。 再算笔经济账,这才是真·烧钱无底洞。按现在的技术,一颗能发兆瓦电的卫星制造成本就得几千万美元,每年要发几千颗才能凑够100吉瓦,光卫星成本就得上百亿美元。 发射成本更吓人,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一次花几亿美元,现在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把成本降了90%,但猎鹰9号一次发射成本还是得几千万美元,一年几千颗卫星射上去,没上千亿美元根本打不住。 有人说马斯克有钱,可SpaceX去年总收入才155亿美元,星链业务撑死赚80亿,就算2025年星链收入涨到118亿,跟千亿美元的年投入比还是“杯水车薪”。 不过他也有招,SpaceX估值都涨到3500亿美元了,谷歌母公司投他的钱光未实现收益就有80亿,实在不行还能找NASA要活干——之前NASA已经给他45亿美元的登月合同,说不定以后能靠政府项目贴补太空发电呢。 说到这儿,就得提马斯克的“老毛病”了——画饼成瘾,兑现难如登天。当年他说2020年送宇航员上火星,现在直接推到2030年,还改口说2028年能送机器人去就不错了。 星链更别提了,当初吹要建4.2万颗卫星覆盖全球,现在发了6000多颗,去年还搞出全球中断2.5小时的大乌龙,乌克兰前线的终端都停摆了,说好的“任何地方都能联网”纯属吹牛。 这次的太空发电计划,不少人直接戳穿:“星链的窟窿还没补,又开新坑?” 但话说回来,马斯克还真不是纯靠嘴吹,手里确实攥着几张硬牌。 星链这几年疯狂发射,2024年干了134次发射,2025年计划冲170次,组网经验比全世界其他公司加起来都多,怎么批量造卫星、怎么调度轨道,门儿清。 可回收火箭更是他的“王牌”,猎鹰9号一级助推器能重复用十几次,把发射成本从“黄金价”砍到“白菜价”,要是以后星舰火箭能成熟,成本还能再降一半。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技术能搭把手:特斯拉的钙钛矿电池研发了好几年,能量密度比普通锂电池高3倍,正好能解决卫星的储能问题;还有自动驾驶的AI算法,改一改就能用来控制卫星追太阳、调姿态,省了不少研发功夫。 其实现在全球都在抢太空发电这块肥肉,中国计划2028年搞千米级阵列,欧洲投了6000万欧元攻关,日本刚做完7000米高空的微波传输实验。 马斯克这招更像是“all in”式的豪赌:用星链赚的钱养太空发电,用可回收火箭压低成本,再靠特斯拉的技术补短板,一旦成了,他就不是“科技狂人”,而是“能源沙皇”。 他以前搞电动车时,没人信能替代燃油车;搞可回收火箭时,专家都说不可能,结果他真把成本降下来了。这次的太空发电,就算最终达不到100吉瓦的目标,只要能把技术往前推一步,比如把卫星发电效率提上去,或者把发射成本再降点,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 但要说短期内能用上“太空电”,那纯属想多了——光是建地面接收站就得花十几年,更别说卫星组网的周期了。 总结下来就是:马斯克这饼画得够大够圆,手里的料也比别人足,但能不能烙熟了端上桌,还得看技术突破的速度和钱烧得够不够久。 毕竟太空这地方,从来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美国60年代就提出太空发电构想,折腾了半个多世纪还没商业化,马斯克就算再神,也没法违背科学规律。咱们就当个热闹看,真要是20年后能用上太空来的电,再给他竖大拇指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