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军攻打硫磺岛的经验,中国武统时,要特别警惕:台军很可能已经挖空台湾山脉,利用山脉掩护进行轰炸,用山中的暗堡阻止我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说起硫磺岛那场仗,美军当初登陆时以为火力压制就能轻松拿下,结果日军早就在岛上布下层层地下网。日军从1944年就开始大规模施工,把全岛基本掏空,建了上千个岩洞工事,总地道长度达到十八公里多。这些地道连通指挥所、火力点和补给区,深埋岩层下面,设计就是为了扛住舰炮和空袭。栗林忠道接手指挥后,直接下令放弃滩头硬拼,转而让部队钻进这些洞里,等美军上岸后再从侧翼和隐蔽口打。美军炮击几天,炸得岛上黑烟滚滚,可日军主力没怎么伤到筋骨。登陆部队一涉水推进,起初没大阻力,但往前走没多久,就碰上地道出口的机枪和炮火,推进速度慢得像爬行,每清一个点都得费老鼻子劲。这仗打了一个多月,美军伤亡上万,日军几乎全灭,但那防御模式让登陆方吃尽苦头。 搁到现在,这经验对两岸局势有借鉴。台湾地区地形跟硫磺岛有点像,多山多岭,尤其是中央山脉绵延几百公里,海拔高坡度陡,天然就适合藏工事。台防务部这些年投了不少钱在山地防御上,早就不止表面阵地那么简单。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在山腹里挖隧道和机库,把中央山脉东部掏空建地下空军设施。像佳山基地,花了几百亿,凿穿山体藏战机,入口伪装得严实,里面能容纳上百架飞机,还连着补给线和指挥系统。志航基地也类似,在台东一带建的地下机库,目的是扛第一波打击,保存空中力量。花莲那边更是个重镇,东海岸军事点多,地下网络连空军基地和海军港,山脉当屏障,附近还有油库支持。这些设施不是随便挖挖,工程量巨大,隧道总长上百公里,设计时考虑了通风、排水和伪装,基本能避开常规轰炸。 台防务部公开的汉光演习里,经常练山地阻击和不对称作战,强调利用地形拖时间。雪山隧道他们也改造成临时指挥所,部队进驻验证,导坑里部署设备,模拟战时转移。角板山战备隧道是老底子,但功能还在,里面有指挥通道和藏兵点。整个东部防线,山洞暗堡连成片,从地图上看,从海边到山脉内,火力网覆盖滩头区。如果真动起来,这些山中工事能让登陆部队上岸后寸步难行,先是导弹和炮火从隐蔽口打,然后地道里部队轮换出击,堵住推进路。美军在硫磺岛就因为没摸清地下布局,坦克和步兵推进时老被侧击,现在科技先进了,大陆有侦察手段能透视山体,但前期情报得准,火力覆盖也得针对性强,不然容易重蹈覆辙。 想想硫磺岛,日军那套是基于岛小人少,全力挖工事,栗林的布置让美军从滩头到山顶,每段路都付出代价。台湾地区面积大,人口多,但山脉占比高,防务部早有计划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中央山脉不光藏飞机,还能布步兵暗堡,机枪位和反坦克点埋在岩缝里,登陆艇一靠岸,部队分散上滩,容易被高地火力压制。台防务部文件里提过,山地森林密,树高藤蔓多,利于隐蔽转移,斥候和游击队能从地道钻出钻进,扰乱后方。历史上,日军在硫磺岛诱敌深入后,用地道网互相支援,一个点被堵,其他口补上,美军得一个个清,耗时耗力。台湾地区如果效仿,抢滩阶段最危险,部队上陆后没稳住,就可能陷进拉锯战,延长时间窗口。 这事儿不能小看,大陆实力今非昔比,火力投送强,导弹和无人机能先瘫痪部分目标,但山里深藏的点,卫星和雷达不一定全摸清。台防务部这些年加强地下化,指挥中心全转地下,战区调度从山洞里发号施令,减少暴露。东部那片,山脉挡住西进路,登陆点有限,海峡风浪大,抢滩本身就难,再加暗堡阻击,伤亡风险高。硫磺岛教训是,地形加工事能放大防御效果,日军两万多人守一个月,美军五六万登陆队打得头疼。台湾地区兵力基数大,工事更现代化,暗堡里可能有自动武器和传感器,登陆部队得准备爆破队和工程兵,逐洞清理,但那过程慢,容易给对方喘息。 总的来说,这经验提醒,台湾地区山脉防御不是摆设,挖空山体建暗堡,目的就是挡登陆。防务部投的钱没白花,工事网络能让抢滩变高风险。大陆规划时,得把这算进去,火力覆盖结合渗透,缩短对抗时间。两岸统一是大势,和平最好,但备战不能松,警惕这些老套路,才能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