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面,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后下令以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1705年,康熙下令,务必等他回京,暂缓为一位名叫苏麻喇姑的侍女净身入殓,这道命令的背后,是一场唯有皇帝妃嫔才有资格享有的“嫔”级葬礼,主角却只是一位宫女。 很多人以为她只是个普通的侍女,可在大清王朝刚起步那会,她就是文化蓝图的绘制者之一,清朝最早的宫廷礼服,怎么融合满、蒙、汉三个民族的风格,就有她的智慧和心血。 这不只是做衣服,这是在为新生政权塑造一个看得见的身份,更关键的是,她还负责了一项天大的任务——成为未来康熙皇帝的满文启蒙老师,《清史稿》说康熙“赖其训迪”,寥寥四字,分量千钧,足见她在大清文化传承上的地位。 她的本事,也远不止针线和书本,在两次决定大清国运的政治旋涡中,她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皇太极去世后,宫里乱成一锅粥,多尔衮和豪格争得你死我活,正是她,凭借着孝庄心腹这个不起眼的身份,成了宫内和外界传递消息最安全的一条线,为顺治平稳登基出了大力。 几十年后,历史重演,康熙的儿子们为了皇位斗得头破血流,史称“九子夺嫡”。又是苏麻喇姑,被康熙破格托付,抚养皇十二子胤祹。 她没教他争权夺利,只教他低调做人,结果,胤祹成了那场风暴里少数能平安活到老的皇子。 但要说苏麻喇姑一生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她与两代帝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情感,她做过一件足以改写历史的“玩命”事:在所有人都躲着天花的时候,她不顾传染的风险,日夜守在年幼的康熙身边,硬是把小玄烨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也正因如此,康熙才会做出把亲生儿子交给一个侍女抚养的决定,这在当时是打破常规的信任,是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家人。 苏麻喇姑去世后,胤祹为她这个“祖母”守孝百日,悲痛欲绝。而远在塞外的康熙,听闻噩耗后据传竟失声痛哭,脱口而出那声满语的“额涅”。 所以,那场盛大的葬礼,使用的金丝楠木棺椁,还有众多皇子亲自送行,都不仅仅是对一个忠诚仆人的奖赏。 信源《清史稿·后妃传》《清史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