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早产儿手术离世:婴儿母亲三点质疑直击要害,涉事医院属于私人? 五个月大的生命,尚未完整感受人间暖意,便在心脏手术台上戛然而止。宁波邓女士的遭遇,让无数父母揪心不已——当襁褓中的孩子被推进手术室,家属怀揣的是生的希望,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噩耗,更添堵的是维权路上的重重迷雾。 家属的三点质疑,字字戳中公众痛点。手术及抢救视频是还原事件真相的关键证据,医院一句"没有",怎能抚平家属的疑虑?术前风险告知与实际结果不符,是医疗预判的偏差,还是沟通环节的疏漏?患儿离世后医护人员的消极沟通,更让家属在悲痛之外,多了一层被漠视的寒心。这些疑问得不到清晰回应,医疗信任的裂痕便难以弥合。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医院并非首次陷入医疗纠纷。天眼查信息显示,该院曾多次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被诉,这一背景让此次事件更受关注。作为拥有10亿开办资金、承担本地妇儿急危重症诊疗重任的公立医院,其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本应是公众健康的"定心丸"。但频繁的诉讼记录,以及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沟通短板,都暗示着医院在管理和服务上可能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 宁波市卫健委成立调查组的举措,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必要一步。但调查不能止于"成立",更要追求"透明"与"公正"。无论是视频资料的真实性核查,还是手术过程的专业评估,亦或是沟通环节的责任认定,都应向家属公开关键信息,让调查结果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医疗纠纷的解决,从来不是"维稳"而是"维权",唯有让家属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避免矛盾激化。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珍宝,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畏。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容错率极低,一次疏忽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此次婴儿手术离世事件,不仅是对涉事医院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警示:医疗服务既要追求技术的精准,更要守住责任的底线;既要重视术后的纠纷处理,更要做好术前的风险沟通和术中的规范操作。 期待调查组能尽快给出详实结论,还家属一个公道,给公众一个交代。更希望所有医疗机构都能以此为戒,把患者权益放在首位,用透明的流程、专业的服务和真诚的态度,筑牢医患信任的基石——毕竟,生命经不起敷衍,信任容不得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