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南云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日本这两年的动作就懂了。2025 年 3 月刚组建起统合作战司令部,紧接着就推进海上运输群建设,从最初的两艘船 100 人,计划两年内扩到 10 艘舰船,摆明了是冲着离岛军需输送去的。 可这补短板的动作,反倒暴露了致命问题 —— 日本的命脉全悬在海上运输线上。石油几乎 100% 要进口,天然气 90% 靠外供,连老百姓吃饭都得靠进口,粮食自给率才 38%,就像有人说的,那些每天穿梭的油轮货船就是日本的血管,一旦被卡住立马就得缺氧。 反观中国的家底,光钢铁年产量就占了全球一半以上,常规导弹一个月能造百余枚,这种工业产能可不是说说而已。2025 年海军舰艇数量已经突破 400 艘,总排水量是日本的 3.2 倍,3 艘航母组成的作战集群,比日本改装的准航母实在不是一个级别。 就说 055 型大驱上的鹰击 - 21 高超音速导弹,10 分钟就能突破宙斯盾系统,这威慑力摆在那。空军里歼 - 20 隐身战机的规模是日本 F-35 的七倍,再配上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日本的雷达通信系统很容易就陷入瘫痪。 更关键的是火箭军的存在,东风 - 16 改从福建发射到击中日本军事基地,最快只要 7 分 40 秒,而日本的 "爱国者 - 3" 反导系统完成接战得 9 分多钟,这一分多钟的时间差就是无法弥补的漏洞。 东风 - 17 那些高超音速导弹用的 "钱学森弹道",让日本现有的反导系统根本没辙,这种攻防失衡的局面,压根没给持久战留空间。 有人拿俄乌战争比,但两者的战场环境差太远了。乌克兰和俄罗斯是陆上邻国,能通过公路铁路不断接收西方援助,补给线相对稳当。 可中日要是起冲突,主战场肯定在海上和离岛,日本的补给得跨越大片海域,本来就容易被切断。虽说日本在扩编海上运输群,但中国潜艇部队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占优势,再加上海空力量的封锁,这些补给船很难发挥作用。 美日同盟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虽说统合作战司令部能直接对接驻日美军,但高强度海空冲突里,外部援助根本来不及。 日本的军事技术大多靠美国,核心装备修个零件、补点弹药都得看别人脸色,没法自主持续作战。中国就不一样了,从装备研发到产能保障全是自主体系,这才是速决战的底气。 日本防卫预算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连续十三年涨军费早就开始挤压民生和产业转型的钱,真要长期对抗,经济压力根本扛不住。石油储备撑不过三个月,粮食储备也经不住消耗,这些现实摆在那,南云宪一郎紧盯后勤,说到底是没法回避这些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