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官芊芊 2025-11-19 11:09:37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句话看似尖锐,却精准地点破了一个在国际政治中长期存在的误区。   尤其是伊朗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他们在与西方对抗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把中国放在“天然盟友”的位置,认为只要自己顶在美国和欧洲面前,中国就会自动把资源、市场、外交牌一股脑地往他们身上堆。   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一种“战略惯性”,甚至可以称为一种“心理依赖”。   过去几十年里,伊朗和俄罗斯确实因各种原因受到西方制裁或打压,中国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中国买他们的能源、给他们的企业提供市场,也在国际场合替他们发声。在这种关系长期作用下,两国就产生了一个错觉:只要他们继续和西方对着干,中国就会基于所谓的“共同敌人”而继续无条件地给他们撑腰。   但世界早就不是“冷战思维”能解释的了。国际环境变了,全球经济结构变了,大国外交的玩法也变了。尤其是中国的外交方向,从过去的情绪化站队、意识形态靠拢,逐渐变成了以现实利益为出发点、更讲究“投入产出比”的务实路线。   俄罗斯那位专家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对本国精英阶层的警醒,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趋势:过去靠情绪、靠意识形态维持的大国关系,在中国这里已经不再适用了。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先看伊朗。伊朗长期受制裁,它的经济结构本身风险就大,再加上内部治理问题、政治局势波动,让很多投资项目缺乏可预测性。   中国过去确实帮了伊朗不少忙,从购买石油到基础设施投资,但中国在伊朗的很多项目都出现了回报慢、风险高甚至停摆的情况。   长期下来,中国当然会重新评估。毕竟,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政治走向都难以稳定,很难指望外部投资者放心把几十年周期的项目压在它身上。   再看俄罗斯。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面对的制裁力度和全球压力,是几十年未见的。中国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合作,是基于正常国家之间的贸易逻辑,而不是“铁哥们儿式”的无条件站队。   但偏偏俄罗斯内部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自己顶住西方压力,中国就必须给它补台。他们习惯性地忽略一个简单事实:国际合作不是慈善,更不是情感买单。   俄罗斯的那个专家说得更明白:俄罗斯和伊朗都有一种幻想,以为只要自己“趴在地上挨打”,西方就会把枪口转向中国;只要自己“不倒下”,中国就应该因为感谢他们的“意志”而持续付出。可是,现实世界的逻辑从来不是这么运转的。   真正的中国外交逻辑,是看项目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推动本国发展、能不能创造稳定的双赢局面。如果一段合作关系需要中国不断充当“安全垫”和“提款机”,那它本质上就是不可持续的。   尤其是当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找到了更多愿意真心合作、能稳定执行项目、能提供长期收益的新伙伴后,伊朗和俄罗斯那套“情感绑架型”的合作模式自然就失灵了。   比如东南亚国家愿意和中国好好做生意,非洲国家愿意提供资源和长期项目,拉美国家愿意开放市场,这些地区虽然也有风险,但整体可控性比俄伊两国高得多,政策也更稳定,经济回报也更明确。   在这种对比之下,中国当然会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能带来确定回报的合作中,而不是继续耗费在政治风险高、收益不稳、动不动就被制裁的地方。   这并不是“抛弃”,而是国际合作中最正常的选择。   更关键的是,中国自身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清楚一个道理:外交不是靠“义气”推动的,而是靠利益驱动的。讲情感可以,但不能牺牲国家发展;讲历史可以,但不能取代现实考量。   过去那种“你和美国对着干,我就必须支持你”的逻辑早就过时了。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更均衡的国际环境,更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更可控的经济回报,而不是被某些国家捆绑在同一条政治战线上。   俄罗斯专家的那句话之所以引发讨论,是因为他戳破了长期以来一些国家用来“道德绑架”中国的那层外衣。中国愿意合作,也愿意分享发展红利,但这必须建立在互利、可持续、可预测的基础上。   过去那种靠站队换钱、靠对抗换支持的模式,再也走不通了。尤其是俄罗斯和伊朗,他们必须注意到,中国早已从以前那种“世界上被动应对压力的大国”,变成了“全球产业链和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的选择面更宽了,谈判空间更大了,合作方式也更成熟了。   事实上,中国在中东、东南亚、非洲的外交努力之所以越来越顺利,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国家更愿意以务实方式合作,而不是把中国当成“提款机”。他们愿意的不是让中国为自己挡子弹,而是愿意一起做项目、建产业、搞互利共赢。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