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首批约6吨的北海道产扇贝已发往中国!那么买日本扇贝的公司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025 年 11 月,6 吨北海道冷冻扇贝从日本函馆港装船启运,48 小时后稳稳靠泊青岛港完成通关。 这事儿在中日水产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 自从 2023 年 8 月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实施全面禁令,这还是首个重返中国市场的日本水产品类,说是中日水产贸易 “试探性重启” 的信号弹一点不为过。 所有人都在猜,到底哪家企业能拿下这单特殊的生意,毕竟敢接这种 “破冰单” 的,绝不是普通的海鲜贸易商。 先看这门生意的第一道坎:安全资质得够 “硬”。这批扇贝要进中国市场,光日方就得备齐 “五证一单” 的全套文件,缺一样都不行。 具体来说,得有日本厚生劳动省出具的卫生证、CNAS 认证的检测报告、能精确到经纬度的捕捞海域证明,还有从捕捞到运输的全程冷链温控记录,每一样都是给扇贝 “验明正身” 的关键。 而采购企业得能把这些复杂的文件流程捋顺,对接中日双方的审核要求,这可不是刚入行的企业能搞定的。 从行业里公开的信息看,这类订单大多落到了深耕水产进口多年、全链条都合规的企业手里。 秦皇岛的海东经贸就是典型例子,这家企业做了 23 年水产贸易,从海外捕捞、加工到国内分销全是自己操盘,合规体系早就磨得没破绽了。 翻它官网能看到,北海道扇贝一直是核心进口品类,还专门建了通过 HACCP 认证的冷冻加工厂,这种硬件和经验储备,正好踩准了高规格进口的所有要求。 光有资质还不够,供应链实力得经得住 “12 道安全关” 的考验。 这批扇贝的监管强度比普通进口水产高 3 倍都不止:产地必须划在福岛、宫城等 10 个高风险都县之外的北海道,铯 - 134 和铯 - 137 的总含量得控制在 50bq/kg 以内,这才是日方排海限值的三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氚、锶 - 90 这些核素也得额外检测,麻痹性贝毒含量还不能超过 0.8mg/kg。 扇贝到港后更要过五关斩六将:先过手提辐射仪的初筛,再送进实验室用质谱法检测 3 到 5 天,合格了才能放进 - 18℃以下的备案冷库,等到销售前还得再查一遍贝毒。 海东经贸能扛住这套流程,靠的就是自建的冷链体系和品控团队,一年能处理 5000 吨海鲜,从海外捕捞船到国内冷库,每一步的温度都有记录,正好满足 “全程可追溯” 的要求。 而且这类企业通常会找专业的供应链服务商搭伙,比如万享进贸通这样的公司,帮着做通关一体化和冷链仓储,毕竟 4.5% 的 RCEP 优惠关税申报、全国口岸的快速清关,都得靠专业团队盯着才不会出岔子。 从市场定位来看,这类企业其实是高端水产市场的 “压舱石”。 中国每年要进口 18.7 万吨冷冻扇贝,主要靠俄罗斯、加拿大供货,但北海道扇贝凭着个头大、肉质紧实的优势,在高端餐饮和加工领域一直有固定需求。 海东经贸在扇贝品类里浸淫多年,产品线涵盖海湾扇贝、日月贝等 30 多个品种,还出口到 20 多个国家,早就摸透了国内外市场的品质差异,知道中国消费者对北海道扇贝最看重什么。 更关键的是它们懂政策节奏。 2024 年 9 月中日达成共识,说符合标准的日本水产品可以逐步返华,这家企业立马就动了起来,通过日本渔业协会对接北海道的合规渔场,提前锁定了 Maruki Sanwa 这类有资质的加工厂。 正因为有这种提前布局,才能在 2025 年 11 月第一时间接下这单首单生意。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小公司不敢碰这单?这里面的门槛真不低。 一方面,虽然只有 6 吨货,但前期的资质审核、反复检测要花不少钱,小公司根本扛不住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中方有 “动态暂停机制”,只要检测出核素异常立马禁运,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根本不敢试水。 海东经贸这类企业年进口额稳定,还有长期合作的经销商网络,能快速把这批扇贝消化掉,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订单砸在手里。 更别说它们还得懂国际规则,比如用 RCEP 关税优惠压成本,按海关要求贴 “核检测合格” 溯源码,让消费者扫扫码就能看到检测报告,这些都得靠多年的行业经验攒出来。 能拿下这单生意的企业,得同时扛住资质、供应链、行业嗅觉三道关。它们得像质检员那样把好安全关,像联络员那样对接中日双方的政策要求,还得像生意人那样算明白成本和市场的账。 这 6 吨扇贝看着量小,其实是给企业的综合能力出了张考卷,也为以后可能恢复的日本水产进口立了个样板 —— 中国市场从来不是随便就能进的,安全和专业永远是最硬的敲门砖。


秋云悠悠
明白了,海东的海鲜再也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