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华盛顿,从政治撕裂到债务失控,从族群分化到霸权失效,美国正在一条熟悉的轨道上滑行,一条曾令苏联轰然坍塌的路径。 美式制度的“铁锈带”在体制深处,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形容美国如今的政治状态,像极了当年苏联晚期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表面稳定,实则空转。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美国人认为国家“极度分裂”。而这种分裂,已经从党派矛盾,蔓延至族群、地域、文化乃至价值观。 到本世纪中期,美国白人将跌破50%,成为人口意义上的“少数群体”。这在人口结构上,彻底颠覆了曾维系美国治理逻辑的基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撕裂不仅停留在情绪层面。2024年,一份调查显示,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有超过一半表示“愿意看到美国分裂”;拜登支持者中,这一比例也接近一半。 这样的数据,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政权稳定的红线,但在美国,却已被视作“言论自由”的合理表达。 经济上,美国早已不是那个可以“靠印钞维稳”的超级大国。38万亿美元的国债,就像一颗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 据德意志银行分析,2025年美国的利息支出将首次超过国防预算。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得不以“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财政运转,哪怕这条路的尽头,是信用彻底崩塌。 这种债务模式之所以能维持至今,靠的是美元霸权。但如今,连这一“压舱石”也开始松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跌破50%。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交易、阿根廷与巴西的本币结算试点、沙特与亚洲国家的石油合作,都在绕开美元。 而这一切,最终将回到一个根本性问题上:美国,没有“本土”。不是地理意义上的美国大陆,而是没有可以在失势时“退守”的文明根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保有民族认同与领土核心;英国衰落后,依然有伦敦与英格兰成为精神与制度的锚点。 但美国呢?一旦霸权崩塌,它将面临的是州与州之间的利益撕裂,是德克萨斯与加利福尼亚的独立冲动,是“美利坚”品牌的全面失控。 这个国家,是一个移民拼盘,缺乏深厚的民族认同基础。强盛时,这种多元是优势;衰落时,却成为解体的导火索。数据显示,美国非白人群体的增速超出预期,族群政治日益极端化。 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记忆,没有共同未来,这样的国家一旦失去国际地位,内部就极易陷入“各自为政”。 从地缘角度看,美国像极了一个“无根帝国”。它的扩张依赖军事基地,而非文化输出;它的影响力依赖货币霸权,而非制度吸引力。 全球部署数百军事基地,每年军事开支数万亿,却换不来阿富汗的稳定、也挡不住乌克兰的混乱。2021年阿富汗仓皇撤军、2023年在乌克兰的战略被动,都暴露出美国全球战略的“虚胖”。 讽刺的是美国仍在用“冷战剧本”应对“多极世界”,但现实早已不同于上世纪。今天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都是有独立诉求且战略自主的大国,不再是可以被轻易操控的“棋子”。 美国若继续押注“主导一切”,无异于饮鸩止渴。当年,苏联在外有阿富汗泥潭,在内有民族裂痕,最终以一纸“解体声明”结束历史。 而美国,虽然没有苏联那样的“意识形态包袱”,却有更致命的结构缺陷:文化认同的缺失、债务模式的崩塌、政治制度的僵化、全球战略的脱节。 你怎么看?你认为美国是否还有扭转颓势的可能?还是说,它的败局早已写在基因里?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