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垄断40%到仅剩4.9%,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日产和本

飞天史说 2025-11-19 19:13:58

从垄断 40% 到仅剩 4.9%,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日产和本田的深化磋商,表面上看像是日本汽车产业的一次大动作,实际上却像是 “最后一根稻草”。这不是重振旗鼓,而是给日本制造业神话画上的休止符。 有人说这场磋商是救命稻草,更多人却看到了背后隐隐约约的 “死亡魔咒”:日本产业的合作,往往不是重生,而是走向终结的信号。 尤其是当数据显示,日本液晶面板的全球份额从曾经的领先地位一落千丈跌到 4.9%,那种落差感,像极了时代的钟声,敲醒了所有人。 日本的产业故事,说穿了就是 “合作即颓势” 的魔咒反复上演。回头看看历史,2010 年富士通和东芝合并手机业务,原本日本功能手机在本土市场占据优势,结果合并后江河日下,如今只剩夏普还能在本土市场苟延残喘。 2012 年,索尼、日立、东芝抱团成立 Japan Display,想守住液晶面板的市场,当年仍保有一定全球份额,结果没几年,份额就像坐滑梯一样蹭蹭往下掉,现在只剩 4.9%。 还有造船业,今治造船和 JMU 合并,本以为能再续辉煌,现实却是份额继续缩水,全球排位早就被中国和韩国甩在身后。 这些故事不是巧合,日本产业合作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只证明了一件事:这不是企业的失误,而是整个体系出了根本问题。 为啥合作会成了丧钟?答案其实不复杂。日本的老路子,曾经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财阀一手抓所有产业链,什么都要自己搞,效率高、成本低,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时代变了,全球分工越来越细,像 ASML 专做光刻机,台积电专做芯片代工,大家各自成王。日本企业还守着老一套,结果就是体系越来越臃肿,创新越来越慢,关键技术一掉队,全盘皆输。 半导体就是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占全球 40% 份额,到了 2024 年,只剩下 7.4%,还面临继续下滑。要啥啥都想自己干,到头来啥都干不过别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蚕食。 每一次合作,原本是抱团取暖,最后反而越合越冷,陷入了 “越合作越难,越难越合作” 的死循环。 如果说日本产业的内伤让他们失去了主动,那真正按下终止键的,是中国的崛起。中国不是要 “打压” 谁,而是在全球市场上凭真本事把属于自己的份额拿回来。 世界银行的账本很直观,日本 GDP 从 2012 年 6.2 万亿美元逐步波动下滑至 2023 年的 4.21 万亿美元,而中国这边一路高歌猛进,国力此消彼长,谁都看得明白。 家电市场,格力美的早就把松下、索尼挤得没脾气。轨道交通,中车的高铁跑得飞快,日立川崎只能望洋兴叹。显示面板,京东方、华星光电让夏普、JDI 失去了全球话语权。通讯设备,华为已经把 NEC 甩在身后不见踪影。 最让日本头疼的还不止这些,汽车产业才是命门。日本汽车撑起了 542 万个高薪岗位,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可现在,中国的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销量节节攀升,对丰田、本田形成直接竞争压力,再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日本车企正面临双重挑战。 一旦日本汽车业守不住优势,整个国家的高薪岗位可能面临收缩风险,消费能力也会直线下滑,财政收入更是跟着缩水。别说 “发达国家” 地位稳固,南非、阿根廷就是前车之鉴,谁都可能从巅峰跌下来。 历史其实一直都很现实。日本能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当年英国、美国对他的扶持,地缘政治的算盘打得精明。 可说到底,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靠外部助力和一时的全球红利撑起了神话。现在,中国强势崛起,产业全面升级,整个东亚的格局正在回到真正的 “常态”,日本也要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所以说,日产本田的深化磋商,不是新生的起点,而是 “崩溃循环” 的新注脚。日本制造业的神话早已褪色,本来就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如今全球市场重新洗牌,中国拿回了应得的份额,这不是哪一国报复谁,而是实力说话。日本汽车业的下一步,直接关乎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站位。产业的轮回,终点其实早已注定。

0 阅读:2

猜你喜欢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