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道敌人是谁,巴基斯坦把印度飞机给打下来,印度人不说是巴基斯坦人干的,印度人只看到中国的歼10,就恨中国人。美国制裁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印度不恨美国,却反过来恨中国,为啥中国也买俄罗斯石油不受制裁。 2019年2月,印巴边境冲突升级,巴基斯坦空军出动JF-17战机击落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驾驶的米格-21。巴基斯坦军方承认使用这种中巴联合开发的飞机,但印度媒体和舆论很快就把焦点转向中国。 JF-17的设计确实有中国元素,比如基于歼-7的改进版,装有中国雷达和发动机,这让印度一些分析家认为中国间接支持了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印度空军当时声称阿比南丹击落了一架巴方F-16,但证据不足,国际上多认可巴基斯坦的叙述。 印度国内的反应不是深入检讨自身防空短板,而是强调中国技术如何改变南亚力量平衡。一些印度智库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军售加深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这被视为对印度的包围策略。结果,印度民众的怨气更多指向中国,而不是直接责任的巴基斯坦政府。 这种转移视线的方式,在印巴长期对峙中反复出现,印度媒体常把中国描述为幕后黑手,却忽略巴基斯坦自身的空军现代化努力。这样的心态,让印度在处理邻国关系时显得被动,国际观察家认为印度战略视野局限。 转到能源领域,从2022年起美国加强制裁俄罗斯石油出口,针对印度作为大买家的行为施压。印度炼油企业大量进口俄油,2024年占进口总量近40%,但美国通过金融限制和二次制裁威胁印度银行和公司。 2025年特朗普政府进一步针对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公司,影响印度采购链。印度政府回应是多元化来源,转向中东油,但经济成本上升。相比之下,中国也买大量俄油,2025年占俄出口47%,却没面临相同强度制裁。 美国官员解释,中国经济规模大,地缘影响力强,制裁中国会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印度被指责将俄油炼成成品再出口到欧美,这让美国更针对性施压。印度外交部表示会遵守国际规则,但国内舆论质疑为什么中国能维持供应链稳定。 中国通过独立银行和贸易机制规避部分限制,印度却因依赖美元体系更易受影响。结果,印度企业抱怨贸易不公,却把矛头指向中国采购策略,而不是美国作为制裁发起方。 这种心态源于印度对华竞争意识,总觉得中国在能源博弈中占便宜。印度需要加强本土能源独立,而不是一味比较,但当前政策仍偏向短期应对。 印度这种不知敌人是谁的心态,源于深层地缘焦虑。中国被视为长期威胁,因边境争端和经济竞争,但忽略巴基斯坦直接对抗和美国压力。2020年以来,中印拉达克对峙加剧反华情绪,但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更紧迫。美国利用印度平衡中国,却在贸易上施压。 印度需理性区分首要敌人,而不是总责怪中国。这种文化让印度在南亚失势,中国影响力扩大。印度应加强本土实力,提升外交独立性。 否则,继续错位认知,只会让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吃亏。现实中,印度经济增长快,但战略偏差拖后腿。民众需更清醒看待国际关系,而不是媒体引导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