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因为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国度,无论是在清朝还是民国政府时期,中国人民始终都是在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曾说,日本人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中国,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他们在中国人身上看到了软肋。 毛主席早就点明了这个根本原因:日本敢发动侵华战争,背后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军事或经济的考虑,而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长期缺乏组织、纪律散漫的国家。 换句话说,日本人敢来挑衅,是看准了中国“散”的毛病——无论是军队、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缺乏真正的凝聚力。 要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清末甲午海战说起。1894年,清朝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了甲午海战,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惨痛教训。 表面上看,北洋水师的装备并不算差,甚至某些战舰技术上比日本还先进。但真正的问题不在器材,而在于管理和组织。北洋水师的军官腐败成风,军舰指挥混乱,船员纪律涣散。战斗中,很多军官只顾自己打小算盘,士兵更是缺乏训练和斗志。 日本海军凭借严格的纪律和明确的指挥,很快就找到了北洋水师的漏洞,一番交战下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失败深刻暴露出一个问题:中国军队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缺乏组织和纪律,这正是“散”的体现。 甲午海战的教训并没有让中国立刻觉醒。进入民国时期,这种“散”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民政府名义上是统一国家的中央政权,但实际上内部派系林立,各地军阀各自为政。 蒋介石在掌控国民革命军时,也常常把军队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非嫡系部队经常缺乏弹药和补给,训练松散,士兵士气低落。军队之间缺乏协同,指挥系统混乱,战斗力远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势力稍微施加压力,中国政府和军队往往难以形成有效抵抗。日本人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状况,他们看到中国内部的分裂和混乱,自然就胆大妄为。 这种“散”的问题,在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年,日本全面侵华,南京作为首都,成为防御的关键。守城的十四万中央军看似人数庞大,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组织问题。 指挥官唐生智在战役中被个人利益驱动,宁可顾及自己的安全,也不顾全守军和百姓的安危,最终在关键时刻选择逃跑。 中央军高官桂永清、孙元良等人,也各自顾全自身,仓皇撤退。十四万守军在没有统一指挥和纪律约束的情况下,陷入了严重混乱。士兵们失去了战斗意志,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指挥,整个防线形同虚设。 更糟糕的是,南京城内的老百姓完全没有组织,也没有有效的保护。普通百姓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只能各自逃命,或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城市被摧毁。这种军民脱节,加速了守军战斗力的崩溃。 城破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十几万守军和民众惨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本是可以被保护和组织起来抵抗的生命,却因为缺乏纪律和组织而付出了惨痛代价。 毛主席在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日本人敢反复侵华,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长期存在的“散”问题。官员贪腐成风,军队纪律松散,民众缺乏组织,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国家防御的巨大漏洞。 南京保卫战只是其中最血淋淋的一个体现:当外敌来临时,中国内部的混乱和分裂,比敌人的武器更致命。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纪律,即便兵力强大,也很难抵御有组织的外来侵略。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组织和纪律是抵御外部威胁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内部混乱,指挥系统不健全,士兵缺乏训练和斗志,即便有再多武器,也无法形成合力去对抗侵略者。 同样,政府内部贪腐和分裂,也会让决策无法高效执行。民众若各自为政,没有组织,也无法形成有效支援。这样的国家,在外敌眼中,自然成为软柿子,容易被挑衅和欺负。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散”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军事层面的问题,它反映的是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的深层缺陷。 从清末的北洋水师,到民国的军阀混战,再到南京保卫战的惨痛教训,每一次历史事件都在提醒中国人:没有统一和纪律的力量,即便人口再多、资源再丰富,也无法抵御有组织的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