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回想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大事,那场大地震加海啸把核反应堆搞崩了,辐射水漏得满地都是。 从那以后,日本就开始存这些废水,好几百万吨堆在那,到了2023年夏天,日本决定把这些处理过的废水慢慢排到海里,说是加了稀释,安全得很,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点头说没问题。 可中国不干啊,直接下令禁了所有日本海鲜进口,表面看是 “一刀切”,但仔细琢磨政策细节就知道,这里面藏着个关键的 “漏洞”—— 香港、澳门明确禁的是东京、福岛等 10 个都县的货,内地的禁令虽然没列具体名单。 但执行中默认了非核污染核心区的水产品仍有操作空间,而北海道恰好不在那 10 个高危名单里,这就给日本海鲜留了条 “后门”。 日本水产行业早就把中国市场当成了命脉,尤其是扇贝这类高价值海鲜,2022 年北海道对中国的扇贝出口量达到 9.56 万吨,占了它总出口量的 93%,出口额更是以 489 亿日元稳居所有品类之首。 核污染水一排,这条命脉差点被掐断,2024 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直接 “断崖式” 下降 92.3%,仅剩下 35 亿日元,整个行业都快扛不住了。 这时候,那些早就在中国布局的日本公司就成了救命稻草,毕竟它们熟悉中国的政策红线,也握着本地的销售渠道,比日本本土企业瞎闯要靠谱得多。 这些在华日企的操作手法其实挺 “精明”,说白了就是打 “合规牌”。江苏太仓港之前就出过这么档子事,一批日本扇贝运进来,进口商是家供应链公司,一查产地是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正好踩在 “非禁运区域” 的线上,海关查验时拿得出完整的辐射检测报告,手续全得挑不出毛病,最后顺理成章通关。 这可不是个例,2024 年底福州还专门办了场 “日资企业水产对接会”,连伊藤忠商事这种世界五百强都来了,明摆着就是要通过在华企业的身份,把北海道这类 “安全区” 的海鲜塞进中国市场。 更关键的是,这些在华公司手里握着别人没有的渠道资源。中国的日料店虽然嘴上喊着 “不用日本食材”,说松叶蟹改俄罗斯的、三文鱼换挪威的,但高端日料店对北海道扇贝这种 “招牌货” 的需求一直没断,毕竟食客认的就是 “北海道原产” 的牌子。 日本在华公司正好接住了这个需求,一边从北海道直采,一边拿着海关的检测报告给店家背书,甚至还能提供 “加工回流” 的路子 —— 就像 2022 年那样,把扇贝运到中国加工后,一部分卖到韩国、美国,一部分甚至回销日本,把风险摊薄了不少。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这些日企早就摸清了中国的消费心理。知道消费者怕核污染,就每批货都附带放射性核素检测报告;知道超市不敢贸然进日本货,就先从餐饮渠道突破,再慢慢渗透进高端商超。 2024 年 12 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扇贝有 53800 千克,虽然跟巅峰期没法比,但能在 92.3% 的跌幅里保住这点份额,全靠这些在华公司 “见缝插针”。 甚至日本政府后来想重启海参对华出口,都得拉上这些在华企业铺路,毕竟没有它们搭桥,再 “安全” 的海鲜也进不来。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一场精准的 “政策套利”。日本在华公司踩着禁令的边缘,用 “非核污染区产地” 当通行证,靠 “本地渠道 + 合规证明” 当敲门砖,既救了日本本土的水产商,自己也赚了渠道费。 国际原子能机构再怎么点头说 “安全”,中国消费者心里还是犯嘀咕,但架不住有这些 “懂行” 的在华公司穿针引线,把北海道扇贝这类货包装成 “放心品”。 毕竟对这些公司来说,只要政策没把所有日本海鲜一棍子打死,它们就能在这条缝隙里把生意做下去,至于消费者心里的那点顾虑,一张检测报告就能暂时糊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