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竟如此开玩笑?30年前,戈尔巴乔夫搞垮苏联,而美国是何反应 1991年12

精彩山寒客 2025-11-20 16:07:16

历史竟如此开玩笑?30年前,戈尔巴乔夫搞垮苏联,而美国是何反应 1991年12月25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镰刀锤子旗在暮色里最后一次降下时,电视机前的美国人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涌上街头欢呼——当CNN的镜头对准戈尔巴乔夫念完辞职声明的疲惫侧脸时,华盛顿白宫椭圆办公室里,老布什总统正攥着座椅扶手发呆。 这个曾被里根称为“邪恶帝国”的对手轰然倒塌,美国的反应却像一场“没准备好的胜利”,混杂着错愕、谨慎,还有藏在欢呼背后的迷茫。 多数人以为美国会敲着自由钟庆祝冷战终结,但白宫的第一反应是“怕”。 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们最担心的是“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苏联境内15个共和国若像南斯拉夫那样打起来,上万枚核弹头可能落到任何地方。 所以当叶利钦在12月8日从别洛韦日的猎场打电话,抢先向布什通报《别洛韦日协议》时,布什只干巴巴地回了句“希望进程是和平的”,甚至没敢说一句支持的话。 国务卿贝克更直白:“我们不是在庆祝胜利,是在盯着核按钮。” 民间的情绪倒是更像“松了口气”。得克萨斯州的家庭主妇罗克珊前一天还在担心“冷战又要回来”,看到莫斯科民众围着坦克举着自由旗时,她突然觉得“那些人跟我们一样爱活着”。 迈阿密的古巴移民诺玛曾恨苏联支持卡斯特罗,那天却跑到教堂为苏联人祈祷——冷战的“敌人”突然变成了“一起扛过坦克的同类”,这种错位感让很多美国人说“像做了场醒不过来的梦”。 但华尔街已经动了起来:石油巨头忙着联系沙特增产压价,投行们盯着苏联国企的“白菜价”资产,只是那时没人想到,后来这些操作会把俄罗斯经济砸进泥里。 老布什政府的“克制”其实是场政治赌博。他们一边在9月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一边又偷偷给戈尔巴乔夫递话“别垮得太快”——毕竟比起失控的解体,他们更想要个“听话的苏联”。 直到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完,白宫才敢在国情咨文里说“美国赢了冷战”,可这话刚出口,民主党就怼回来:“萨达姆还在伊拉克,你倒关心起莫斯科的旗子了?”1992年的大选里,冷战胜利连竞选标语都算不上,选民更在意“我的工资为啥没涨”。 最讽刺的是“胜利后的空虚”。冷战几十年,美国的国防、科技、甚至流行文化都围着“反苏”转,苏联没了,反而像船没了锚。 智库学者们吵成一团:有人说该搞“全球民主”,有人警告“俄罗斯会记恨”,还有人翻出凯南的旧文说“我们根本不懂他们”。而普通美国人已经在讨论“和平红利”——能不能少交税、多建学校? 这种现实的算计,让那场“世纪胜利”显得格外冷清。 当俄罗斯三色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时,布什在日记里写“世界变了”,却没写清怎么变。 后来的事证明,美国没等来预想的“单极天堂”:俄罗斯把核弹头藏得更紧,华尔街的掠夺埋下了反美种子,而当年白宫攥着的座椅扶手,成了后来美俄关系里解不开的疙瘩。那场没欢呼的谢幕,像历史给超级大国们的一个提醒:赢了对手,未必能赢下明天。

0 阅读:62
精彩山寒客

精彩山寒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