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抗议,不满美军“堤丰”中导系统延后撤离,日本市民团体质问原因。 日本山口县岩国市市政厅前的扩音器反复播放着质问声,手持标语的市民代表将请愿书递向紧闭的玻璃门。 原本该在11月初撤离的美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直到11月17日才被防卫省正式确认“彻底撤离”——这比原计划晚了整整一周。 为何承诺的“短期战术演练”会突然延期?背后是否藏着未公开的军事动作? 防卫省的回应始终停留在“设备调试遇阻”“运输安排调整”等模糊表述上,美军则补充称“属联合训练中的正常技术变动”。 这样的解释在岩国市民听来更像敷衍。 这个有着几十年美军驻扎史的城市,早已习惯基地带来的噪音与治安困扰,但“堤丰”的进驻让担忧升级——这套今年夏天才形成战斗力的新系统,射程与威力远超常规装备。 2024年7月,美国国防部曾高调宣布“堤丰”是印太战略的关键动作,旨在强化对“潜在威胁”的遏制能力。 10月下旬,它以“联合训练”名义进入岩国基地时,官方反复强调“最多停留一个月”“仅作系统测试”。 可11月初撤离期限已到,基地内仍有运输车辆频繁进出,地方政府多次询问均未获明确答复。 市民团体开始怀疑:临时部署会不会变成“试点”?岩国会不会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靶场”? 日本主流媒体也将矛头指向信息透明度。 记者追问防卫省:具体撤离流程如何?是否开展了超计划演练?为何不公开时间节点? 得到的回应始终是“全程有日方人员监督”,却拒绝提供详细时间表。 这让市民觉得政府在“打太极”——既不敢得罪美方,又不愿直面地方关切。 类似的矛盾在日本其他美军基地也屡见不鲜。 冲绳的普天间基地因搬迁问题常年抗议不断,横须贺港的航母驻泊总会引发环境争议,只要有新装备或演习,“提前告知”“减少扰民”就会成为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焦点。 岩国事件只是缩影:中央要配合美军战略,地方要保障居民生活,夹在中间的政府往往选择用“临时”“短期”等模糊词汇安抚民众。 如今“堤丰”虽已撤离,但市民团体仍在市政厅前值守。 他们举着“拒绝无声部署”的标语,要求政府建立“新型武器进出申报制度”,确保地方知情权。 防卫省则表态“未来类似行动会充分沟通”,却未提及具体措施。 这场围绕导弹系统撤离的风波,暴露的不仅是日美安保合作中的信息断层,更是地方社会对“被牺牲”命运的抗拒。 只要美军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持续推进,岩国市政厅前的质问声,或许就不会真正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