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航空自卫队出身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新上任的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南云宪一郎,他没在台面上炫耀高科技武器,也没喊口号,而是罕见地把矛头指向了后勤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他说,如果哪天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和俄罗斯那样陷入持久消耗战,日本必须提前把后勤补给这块准备得滴水不漏。 这番话一出,立刻让外界看到了日本军方内心深处的那份焦虑。看似新上任的将军在“唱反调”,其实是把日本军事战略最软的一块短板直接端到了桌面上。 说到日本的后勤,最绕不开的就是能源。表面上看,日本的石油储备确实不小,根据2025年9月韩国油数据及4月行业分析,日本石油联合储备可支撑199.3至241天,总储备规模位居发达国家前列。 可这些数字背后的隐患不小。日本99%的石油靠进口,油路全绑在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这几条海上生命线上,万一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些通道可比玻璃还脆。 一旦运输线出点岔子,储备再多也很难顶得住消耗。反观中国,储备方式和补给渠道就灵活得多。除了传统的进口,还能靠中俄、中缅等多条陆路管道,石油来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还大量采用地下盐穴储油,安全系数高,成本比日本露天大油罐还低,打仗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一锅端”。所以表面上日本油罐排得满满当当,真要打起持久战,可能一眨眼就见底了。 绕到装备,很多人都知道日本这些年花了不少钱买先进武器。2025年防卫预算又创新高,达到9.9万亿日元,占GDP1.8%,F-35战机、战斧导弹、一批批美制装备接连入库。 可这些看起来风光的装备,底子其实不牢。日本海空自卫队核心装备关键部件高度依赖美国供货,如摩耶级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LM2500燃气轮机等,但陆上自卫队轮式装甲车辆等装备实现了较高国产化,平时部分装备维护还需美军技术支持。 前阵子陆上自卫队刚闹出训练事故,连机枪都能在演练时掉地上。日常维护尚且如此,真要打起消耗战,零部件断供、维修不及时,先进装备很可能变成“一次性玩具”。 和中国一比,这种差距就更明显。中国这些年国防工业发展神速,从导弹到舰船,核心部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战时补给不求人,修理和换装效率高得多。别的不说,光是这种独立自主,关键时刻就能决定战局走向。 说到底,日本这两年搞的统合作战司令部,看似要整合陆海空三自卫队,搞一套像样的联合作战体系。但现实是,内部协调难度极大,各军种后勤调度、采购体系互不兼容。 历年来的“统合幕僚监部”就因为职能衔接问题,很多决策落地困难。新成立的司令部才240多人,说白了就是在旧体系上打补丁,治标不治本。外部靠盟友,内心其实更没底。 说到盟友,就得提日本和美国的那点事。日本武器、后勤、情报几乎全靠美军支撑,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补给和调度就得看美军脸色。 韩日联合训练说停就停,加油支援一叫停,部队训练直接瘫痪。2017-2021年度日本与盟友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交易中,有110起未按时返还或结算,其中美军占53起燃料未返还案例,部分搁置超4年,靠外援根本不靠谱。 反观中国,联合作战体系早就成型,后勤保障自给自足,抗风险能力强,靠自己就能把全局稳住。 说到底,南云宪一郎这番话,听着像是危言耸听,其实是实打实的清醒。日本这些年一边喊着提升防卫预算,一边教育、医疗、基建投入原地踏步,老百姓日子并没见好。 三菱汽车交付一拖再拖,财政压力山大,民众怨声载道。南云其实是把话挑明了,日本后勤和自主这两道坎不迈过去,未来真遇上消耗战,底子就经不起折腾。 南云的表态不是吓唬人,而是日本军方对自家短板的一种无奈承认。一个国家后勤薄弱、装备依赖、内部磨合难、外援靠不住,想打持久战只能是空中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