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欧盟成员国财长在布鲁塞尔达成最终共识,正式敲定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将原计划2028年中期生效的新规大幅提前两年,明确2026年初全面落地实施。 这一政策精准锁定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而欧盟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的46亿件此类小包裹中,91%均源自中国,针对性一目了然,堪称对中国跨境小商品的定向调控。 新规细节已明确:直邮至欧洲消费者手中的小包裹,将统一征收每件2欧元(约合人民币16.3元)的固定费用;若包裹先存入欧盟境内仓库再配送,税费可降至每件0.5欧元(约合人民币4.1元)。 事实上,部分欧洲国家早已抢先行动,法国正推进同类2欧元征税法案,罗马尼亚更是将费用提至5欧元,而网传比利时商人呼吁将税额拔高至20欧元的说法,目前暂无权威信源证实,但欧洲本土零售商“强化市场保护”的呼声确实持续高涨。 面对这一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11月14日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明确表态,中方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希望欧方恪守开放承诺,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而非针对性设置贸易壁垒。 此前发言人毛宁也已强调,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环境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欧方应珍惜中欧经贸合作的良好基础。 政策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快速崛起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希音、Temu等凭借高性价比商品风靡欧美的巨头,核心客单价恰好集中在150欧元以下区间。 对这些薄利多销的平台而言,2欧元的额外税费看似不高,但叠加跨境物流、仓储、运营等成本,将直接挤压本就有限的盈利空间,不少业内人士已公开坦言对未来盈利前景的担忧,全托管模式更是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中国小商品出口的“世界窗口”,浙江义乌的从业者们也感受到了真切压力。虽暂无特定工厂主的公开发声,但当地大量主打欧洲市场的中小厂家普遍焦虑:加税后商品价格竞争力必然下降,订单量可能随之萎缩,而一线工人也难免担忧就业稳定性,欧盟向来是义乌小商品的核心海外市场之一,政策变动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 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委员会在推动政策时反复强调,此举是为“消除竞争扭曲”“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甚至直言“这是欧洲捍卫经济利益的关键一步”。 但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操作,显然与全球化浪潮和欧盟自身宣称的“开放市场”承诺背道而驰。更关键的是,最终为贸易保护主义买单的,终将是欧洲普通消费者,以往物美价廉的中国小商品将因关税变相涨价,原本的消费福利被直接压缩。 一边高喊公平竞争,一边忙着筑起贸易高墙,欧盟的操作让中欧经贸合作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欧盟这波针对性加税真挺短视的,明明是全球化分工下的正常竞争,偏要搞贸易壁垒。中国商家的优势是产业链硬实力,不是啥“竞争扭曲”,这么做最后还是欧洲消费者多掏钱、中国商家承压、中欧合作受影响。 与其筑墙,不如好好协商,中国企业也能借这机会升级转型,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啊! 中国商家在承压中寻求转型,欧洲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掏了更多腰包,这场“针对性调控”究竟谁能真正受益?你觉得希音、Temu该如何应对这场关税冲击?欢迎在一起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