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1-21 18:46:32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说起中美之间的那些谈判,总觉得美国人玩得挺溜的,就跟切香肠似的,一刀一刀地往里戳,每次都拿走点实惠的东西。他们的成本呢?基本都是短期能收回去的玩意儿,比如加个关税威胁啥的,随时能撤。换来的好处却是长久的,比如市场准入或者技术壁垒,能让美国企业稳稳地躺赚好几年。这套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磨合,到现在40多年了,已经成了一整套流程,基本不走样。 先从知识产权说起吧,这块儿是美国切香肠的经典起点。早在1990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搞了个“特别301条款”,专门盯着别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放。中国那时候刚开始建自己的体系,还在摸索阶段,美国就先下手为强。1991年4月,他们启动了对中国的特别301调查,理由是盗版和侵权问题严重,直接威胁要加关税。结果呢?谈判拖了几年,到1995年2月,中美签了个谅解备忘录,中国承诺加强执法,美国企业拿到了初步的专利保护空间。关税威胁?压根儿没真加成,就这么悬着。紧接着1994年和1996年,美国又两次重启调查,每次都用老一套,列证据、施压、逼协议。1996年6月,中美又签协议,中国同意延长版权保护期到50年,还加强边境执法。美国那边呢?暂停调查的承诺,说撤就撤,下次想用又捡起来。到2025年,光药品专利许可费一项就87亿美元,美国药企的长期收益稳如老狗。 这套玩法没停,到了2017年特朗普上台,又把301调查这张牌翻出来。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调查,焦点还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不公,说中国逼企业交技术。报告厚厚几百页,全是数据和案例。谈判桌上,美国用单边关税威胁,中国让步,2020年1月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了。中国承诺两年内多买2000亿美元美国货,包括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结果呢?2021年中国从美进口额达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2.7%,美国农民和能源公司笑开了花。这些采购目标是硬指标,长期锁定了市场份额。美国付出的关税?从最初的10%加到25%,覆盖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但这些成本大多转嫁给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美国政府随时能调,比如2020年后部分降到7.5%。这不就是典型的临时抓手换长期油水吗? 贸易战那几年,美国的香肠切得更狠。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了第一轮关税令,对340亿美元中国货加25%税,理由是公平贸易。接着层层加码,到2019年覆盖2500亿美元商品,平均税率从3%飙到19%。中国反击,加了同等规模关税,但美国不在乎,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逼中国签协议。第一阶段协议里,除了采购,还有知识产权章节,中国同意打击盗版、加强药品专利保护,甚至专利期延长讨论。美国企业直接受益,2020年后IP使用费继续涨。协议执行中,中国虽因疫情没完全达标,但整体进口增幅远超全球平均,美国农业出口多出几百亿。关税这东西,美国想撤就撤,2024年拜登时还部分豁免,到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又加回去10%,覆盖所有中国进口,理由是芬太尼问题。3月4日生效,美国港口80%的中国起重机多掏钱,但这压力全推到谈判桌,美国企业照样从中国市场多榨采购。 科技领域,美国这套模板玩得更绝,借口永远是国家安全,实际是卡脖子保垄断。2019年5月15日,华为被扔进实体清单,断供美国芯片和技术。商务部说这是防间谍风险,华为68家附属公司全中招。供应商电话一断,华为全球供应链乱套。美国企业短期少赚,但高端芯片市场铁板一块。2020年8月17日,又升级“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哪怕国外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也不能卖给华为。日本荷兰后来也跟进。2022年10月7日,新半导体管制规则出炉,139页文件封死7纳米以下节点,中国先进芯片生产和采购全堵。2023年10月补丁又来,堵绕道漏洞。制裁短期让美国芯片公司如英伟达丢订单,但长期保住了AI和半导体霸权。中国企业被迫自研,但美国话语权稳了。 2025年这年,美国的切香肠节奏快得像机关枪。特朗普1月20日就职,1月22日国务院废除AI扩散规则,全球禁用中国AI芯片。理由?防止技术扩散。1月25日,以伊朗导弹为由制裁中国实体,财政部黑名单一拉,账户冻结。1月28日,对中国起重机加100%关税,美国港口成本涨,但谈判杠杆到手。1月30日,电池材料扣“高额补贴”帽子,反补贴调查启动。2月1日,扩展AI模型权重管制,商务部修订规则封计算能力出口。短短十天,五次出手,每回新借口,但本质是压制造业和技术让步。到11月,关税部分暂停,回过头看,这40年美国模板的核心就是低成本高回报。施压用临时关税或制裁,随时撤回。

0 阅读:4

猜你喜欢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