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原定于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已经取消

老明看人生百态 2025-11-22 12:19:47

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原定于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已经取消或推迟。 访问团成员来自20多家日本知名企业,包括丰田、索尼、松下、日立等,计划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与东方大国企业洽谈合作。 “我们辛辛苦苦谈了半年的项目,就因为一句不该说的话,全停了。” 这句话,是一位不愿具名的日本企业高管在电话里对合作伙伴说的原话。他所在的公司,正是原定于11月25日访华的20多家日企之一。如今,行程取消,会议延期,合作搁浅——而导火索,竟是东京政坛一场“老生常谈”的政治表态。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外交闹剧,但背后牵动的,是超过3.5万亿人民币的贸易流水、上万亿日元的投资存量,以及成千上万普通人的饭碗。 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看似轻飘飘的外交辞令,实则像一块石头砸进湖心,涟漪迅速扩散到经济、产业、民间交流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对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背离。承诺还在纸上,行动却已走偏,这种言行不一,动摇的是两国交往的根基。 过去十年里,中日关系有个“默契”:政治冷,经济热。哪怕政坛风波不断,企业照常签单,工厂照常运转。但这一次,这个“默契”破了。 为什么?因为底线被踩了。 中国不是不让日本企业来,而是问:你来,是带着诚意,还是带着风险?如果一边谈合作,一边在核心利益上捅刀子,那这份合作还能走多远?信任一旦破裂,重建的成本远高于暂停的代价。 于是我们看到,原本热火朝天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被叫停,3000人规模、8个重点项目的实地考察化为泡影。深圳的商务论坛推迟了,苏州的城市研讨会取消了,连地方城市的旅游推介也集体“静音”。这不是情绪化反制,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规则不是摆设,承诺必须兑现。 受影响的不只是政府间的面子,更是企业真金白银的里子。 拿半导体来说,2024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占全球总销售额的46%,东京电子、尼康这些巨头,中国市场是命脉。一旦合作环境恶化,订单腰斩不是危言耸听。中国限制高纯度硅片出口的反制措施一出,日本芯片制造成本立刻飙升,这就是现实的反噬。 再看汽车产业。丰田社长佐藤恒治曾公开说:“中国是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最前沿的市场。”正因如此,丰田把中国团队的自主权越放越大,甚至让中国工程师主导新车型研发。这种深度绑定,不是靠口号维系的,而是建立在稳定预期之上的。如今政治不确定性上升,企业每投一分钱,都要多算三遍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影响正在从“看得见”的领域,蔓延到“看不见”的层面。 比如人才流动。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文旅部提醒谨慎赴日旅游,这些信号让日本高校和旅游业者坐立难安。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若中国游客持续减少25%,日本GDP将直接缩水0.36%,约合千亿元人民币。银座的免税店空了,大阪的民宿房东愁了,这不是数字游戏,是普通人生活的塌方。 还有民间情绪。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长期低迷,超八成持负面看法,而中国民众对日本右翼言行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历史认知问题像一颗埋在地下的雷,谁都不知道哪句话、哪个动作会引爆。 但我更担心的是,日本政界有些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以为,只要嘴上重复“遵守联合声明”,就可以为所欲为。可现实是,光说不练,等于欺骗;出尔反尔,等于背叛。外交不是文字游戏,承诺一旦失信,修复需要十年,破坏只需一天。 中日合作的根基是什么?不是利益,而是互信。利益可以计算,但信任一旦崩塌,再大的订单也填不平。 当然,我也相信,合作不会就此终结。松下把轨道交通解决方案的全球运营中心设在中国,索尼中国研究院的技术成了全球出行标杆,旭化成在中国设立共创中心,把中国需求变成全球方案——这些都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它们说明,中日经济的互补性没有变,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的吸引力也没有变。 问题在于,政治能不能为经济让出一条路? 如果日本政界继续被右翼思潮裹挟,把中国当成“战略挑战”而非合作伙伴,那未来只会陷入“越对抗,越依赖;越依赖,越焦虑”的怪圈。而企业,就成了夹在中间的牺牲品。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上世纪的侵略与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今天的挑衅与误判,也可能让来之不易的和平红利付诸东流。 正视历史,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为了走好今天的路。合作的大门始终开着,但钥匙,掌握在东京手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3
老明看人生百态

老明看人生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