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若过招,30国帮美、中国无盟友?蔡正元的论调,错在不懂真实博弈 台湾政论节目中,蔡正元转述的“中美开战30国帮美、中国盟友不足3个”的说法,在两岸网络引发热议。这番看似有数据支撑的言论,实则是对现代国际博弈规则的误解,混淆了“军事同盟”与“利益共识”的本质区别。美国的32国北约盟友+亚太同盟体系看似声势浩大,但真到生死关头未必会“齐刷刷拼命”;中国虽不搞军事小圈子,却有着基于共赢的广泛支持,这绝非传统同盟能比。 美国的盟友体系,本质是“利益捆绑”而非“生死与共”。不可否认,美国通过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美日安保条约等构建了全球最大军事同盟网络,巅峰时期曾在海湾战争中召集34国联军。但这套体系的脆弱性早已暴露无遗:2003年伊拉克战争,法国、德国直接拒绝出兵,公开与美国唱反调;2018年美国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欧盟立刻反击美国威士忌、摩托车等产品,贸易战打得不可开交;2021年阿富汗撤军,美国不顾欧洲盟友安危仓促撤离,让法国怒骂其“背后捅刀”。特朗普更是直言“很多盟友在贸易上占美国便宜比中国还狠”,戳破了同盟的虚伪面纱。这些国家所谓的“支持”,大多是象征性的政治表态或小额军事配合,真要卷入中美直接冲突这种级别的博弈,面对可能的巨大损失,没几个会愿意为美国“火中取栗”。 日本的遭遇更能说明美国盟友的“不可靠”。高市早苗曾试图绑定美日同盟,将美国拖入台海争端,结果美国国务院仅模糊重申“维护台海稳定”,完全回避对其言论的支持,特朗普更是直接与激进路线切割。这种“需要时被利用,风险时被抛弃”的经历,让其他盟友看得明明白白。对欧盟、韩国等国而言,中国是其重要贸易伙伴,经济利益深度绑定,与中国为敌意味着本国产业受损、民生承压,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代价。所谓“30国帮美”,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幻想。 中国不搞军事同盟,却拥有基于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与美国通过条约捆绑、军事胁迫建立的同盟不同,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几年,140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打通贸易通道,肯尼亚蒙内铁路带动区域发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获新生,这些实打实的合作让相关国家民众获得实惠,也让中国收获了广泛的国际认同。这种支持不是靠军事威慑或政治胁迫,而是源于“互利共赢”的核心逻辑——各国清楚,中国的发展能为自身带来机遇,而与中国对抗只会错失红利。 更重要的是,中国最大的“底气”从来不是外部盟友,而是自身实力与民心向背。5200个舰艇垂直发射单元构建的火力网、歼-20与空警-500组成的海空协同体系,让中国拥有捍卫主权的硬实力;14亿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部干涉的坚定意志,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撼动的根基。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无需依赖他国“挺身而出”,自身的实力就足以应对任何挑战。而那些与中国有深度合作的国家,即便不直接“出兵相助”,也会通过贸易往来、外交斡旋等方式传递支持,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默契,远比脆弱的军事同盟更具韧性。 蔡正元的论调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他还用冷战时期“非黑即白”的同盟思维看待当今世界。现代国际博弈的核心是利益共赢,而非阵营对抗。美国的盟友体系早已貌合神离,而中国的“朋友圈”正凭借合作共赢的魅力不断扩大。真到中美需要直接过招的极端情况,美国所谓的30国盟友大概率会各自观望、趋利避害,而中国则会凭借自身实力与广泛的利益共识,占据战略主动。 历史已经证明,靠胁迫建立的同盟终将分崩离析,靠共赢搭建的桥梁才能坚不可摧。中国从不追求所谓“盟友数量”,但始终坚守正义与互利的原则,这正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所在。那些迷信“盟友多则胜”的人,终究会被现实打脸——实力与正义,才是国际博弈的终极赢家。中美博弈论 中美谁更强 中美谁是王者 中美之交锋 中美会谈公报 个人对中美关系 红包封口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