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台海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跳出来叫嚣!在11月19日,法国北部一场座谈上,他妄称台湾作为“民主政体”,身处“非民主不怀好意的巨人身旁”,还说台湾面对中国大量资讯站“攻击”建立的打击假讯息制度值得法国借鉴。 马克龙的言论与法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形成鲜明对比,1964年,戴高乐政府率先在西方大国中与新中国建交,其联合公报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60年后的今天,同一政党执政者却在多边场合将台湾与乌克兰并列,这种立场倒退被观察人士视为对历史承诺的背离。 从国际法层面看,联合国2758号决议早已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作为中国省份的法律地位与乌克兰的主权国家属性存在根本差异。 日内瓦大学国际法教授杜邦指出:"将主权国家间的战争与主权国家内部事务混为一谈,在外交修辞层面属于重大失误,"这种错误类比不仅违背法国政府官方立场,更可能给"台独"势力释放错误信号。 马克龙选择在此时发表涉台言论,暴露出法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焦虑。 当前欧洲整体对所谓"印太战略"兴趣渐浓,但法国作为没有亚太地缘优势的国家,试图通过在台湾问题上"插一脚"来获得与美国等国的战略互动空间。 然而,这种以牺牲中国核心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外交筹码的行为,注定难以获得地区国家的真正认同。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民调显示,78%的东南亚国家民众反对外部军事联盟介入地区事务,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也在迅速衰退,马里、尼日尔等国相继驱逐法国驻军,转而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 马克龙政府的涉台冒险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8月,他在国际安全论坛上将台海局势与俄乌冲突相提并论的言论,直接引发法国国内政治危机。 总理贝鲁次日宣布就财政紧缩法案发起政府信任投票,这场被媒体称为"政治豪赌"的举动,将马克龙政府推向倒台边缘。 法国经济正陷入结构性困境:国债规模以每小时1200万欧元的速度膨胀,2025年利息支出预计突破750亿欧元,财政赤字率高达GDP的5.8%,远超欧盟3%的警戒线。 社会福利支出在GDP中占比达51.4%,且人口老龄化加剧,65岁以上人口占22%,制造业竞争力下滑,工业增加值占比降至11.3%,诸多难题之下,改革陷入“不动待毙,动则险亡”的艰难困局。 马克龙此次涉台言论风波,暴露出西方某些势力对华政策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他们无法忽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2025年法中贸易额仍保持高位运行。 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操弄敏感议题来维持战略影响力,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态,反映出西方对华认知的严重滞后。 从战略层面看,法国的冒险行为实为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盲目追随,当美国自身都难以维持全球霸权时,法国作为中等强国,试图通过强硬姿态来填补"战略真空",无异于蚍蜉撼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鼓励其他西方国家效仿,从而加剧台海局势的复杂性。 中国对此的应对彰显大国定力,通过扩大台胞证签发口岸、举办中华文化论坛等务实举措,既展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又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外交智慧。 这种策略与法国的冒进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谁在真正为地区和平稳定负责。 历史经验昭示,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遏止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势,法国若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效能,应回归一个中国原则,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合作议题中展现担当,勿在台海问题上引火烧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