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日本大使乔治·格拉斯(11月20日)发文写道:“看来中国政府难以改掉诉诸胁迫手段的坏习惯。上次中国无端禁运日本海产品时,美国支持了日本。这次我们也会这样做。我们将支持我们的盟友日本。” 中国对日本海产品的那些管制措施,从来就不是 “没道理”,更谈不上什么 “胁迫”—— 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守住 14 亿人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是没办法才做的必要动作。 这事得从 2023 年 8 月 24 号那天说起,日本政府当时不管国际社会怎么反对,铁了心要把福岛的核污染水往海里排。 大家可能不知道,那核污染水里藏着 60 多种放射性物质,像碘 129、铯 137 这些都在里面,尤其是碳 14,它的半衰期能到 5730 年。 这可不是短期能消失的东西,会跟着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一层一层攒起来,比如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最后这些放射性物质很可能就通过海鲜跑到人的身体里,对健康造成威胁。 就为了守住老百姓的餐桌,中国海关总署当天就发了公告,全面暂停进口所有日本水产品,这一停,就快两年时间。 直到 2025 年 6 月,这事才有点转机。中国这边没闲着,一直盯着日本非高风险地区的水产品做监测和科学评估,最后发现部分地区的产品没检出异常; 加上日本那边也承诺,会严格管着自家水产,还会提供完整的安全检测材料,中国这才松口,说 “可以有条件恢复进口”。 但这 “有条件” 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像福岛、宫城这些高风险的 10 个都县,还是彻底不让进; 想往中国运货的日本水产企业,得重新办注册手续,审核过了才能干; 每一批货都得带齐三样证明 —— 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合格报告、还有产区证明,少一样都不行;而且中国海关还得开箱抽检,只要查出一点问题,这批次货就别想过关。 本以为中日水产贸易能慢慢回暖,可没成想,刚有点好转就又出了岔子。11 月 7 号的时候,还有 6 吨日本扇贝运到中国,结果才过 12 天,中国就又发了暂停进口的通知。 这波 “反转” 可不是中国故意的,全是因为日方没守信用,犯了两个关键错误。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一方面,日方当初答应得好好的,要提供足够的技术材料证明产品安全,可中方催了好几次,他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这就跟咱们平时买东西一样,商家拍着胸脯说 “我这东西绝对安全”,可真让他拿检测报告,他就掏不出来 —— 换谁也不敢买啊? 食品安全这事儿,尤其是沾了核污染的水产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不能拿老百姓的健康赌。 另一方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还在台湾问题上扯了不该扯的话,明摆着挑衅中国的主权,这事儿让中国老百姓特别生气。就算那些日本海鲜真的合格,大家也不愿意买带着政治挑衅味儿的东西,心里膈应。 再说说美国所谓的 “支持”,这才叫有意思 —— 嘴上喊得比谁都响,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 之前美国前驻日大使伊曼纽尔还喊着要帮驻日美军买日本海鲜,说中国的禁令是 “经济战争”,结果真买的时候,扇贝连一吨都没凑够。 要知道,以前中国光一年进口日本扇贝就超过 10 万吨,这点量给日本堆得像山一样的库存塞牙缝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今年上半年,美国是减少进口日本农林水产品最多的国家 —— 像日本酒、鱼糜,还有那些主产地在核污染影响区的扇贝,美国自己先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一点。 这种 “中国不能禁,但我们可以少买,而且中国还得放开” 的逻辑,谁听了不觉得荒唐? 而且不光中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也都对日本水产品设了进口限制 —— 这说明面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各国采取预防措施是很正常的,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中国的这些措施,完全是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来的,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和 WTO 的 SPS 协定,本质上就是基于科学的预防手段:既对自己国家的人负责,也是在逼着日方好好履行责任,别拿核污染水不当回事。 可再看看美国,他们自己天天拿食品安全当借口,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 —— 比如对欧洲的农产品设各种门槛,对中国的水产品搞不合理的检疫。 到了中国这里,就随便扣上 “胁迫” 的帽子,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 从数据上也能看明白真相:2022 年的时候,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还能有 871 亿日元,到 2024 年直接跌到 61 亿日元;占比也从 22% 掉成了 2%。 北海道那边,3000 吨扇贝堆在那儿卖不出去,青森的海胆只能低价甩卖,零售价一下跌了 40%—— 这些都不是中国的问题,是日本自己要排核污染水,还在政治上挑衅中国才导致的。 更何况,2024 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只占中国水产总进口额的 0.1%,就算彻底暂停,国内市场也不会缺海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