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伙十天内连续约了5名女子约会开房,匪夷所思的是,小伙竟然一分钱都没花,都是约会的女子付的款。几天的时间,让这5名女子付出了5万元。最终,小伙还是栽了。 陈某二十出头,他从外省来到上海,行李只有一个破旧的双肩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大袋“练功券”。 刚到上海的前两天,他几乎是流浪状态——夜里就睡在商场外的长椅上或天桥边的台阶上。 陈某在社交软件上建立了几个账号,头像是从网上盗来的商务人士照片,简介里写着“投资经理”“自由创业者”“正在上海考察项目”等字眼。 为了显得更可靠,他每天还会发几条“工作日常”,例如:“刚和合作方谈完项目,下周或许要飞一趟深圳。”类似的内容。看似随意,实则处处为“财富感”服务。 当晚,他就在软件上认识了第一个女生。对方是来沪工作的白领,单纯又向往爱情。聊天过程中,陈某没刻意聊钱,而是随口表现出“忙”“累”“压力大”,反倒显得真实。 三天后,两人约好第一次见面。 陈某清楚,他的套路核心是:绝不能让对方产生“你很穷”的念头。 见面后,聊天很顺利,对方提出要吃点东西。 陈某会表现得“很自然地去掏手机”,但下一秒找个借口:“我这手机好像又信号不好……刷不了?算了,我回去得好好换一个号,最近工作太忙没注意。” 这种说法不直接让女生付钱,却让女生认为“这是暂时的”。 于是女生总会主动说:“没事,我来吧。” 饭后,陈某提出“太晚了,不方便回家”,并邀请对方一起去酒店放松一下。“五星级酒店的环境比较好,工作压力大了我偶尔也会在那里住一晚。” 进入酒店后,陈某会假装接到公司电话,语气严肃地走廊接听,回来时顺势说:“公司财务临时让我带一部分现金备用,放身上不安全,得放酒店保险箱里。” 随后,他打开背包,掏出一叠厚厚的“练功卷”,让女生看见实实在在的“钞票量感”。女生虽然没仔细端详,但这么多“钱”带来的震撼足够让她确信:这个人不可能是穷的。 于是,酒店房费、宵夜费用、第二天早上的早餐……全是女生主动付。 第一名女生就这样被他“拿下”。 陈某的计划极为系统。他平均每两天锁定一个女伴,聊天、见面、开房,流程基本一致。 令人咋舌的是,他所用的衣服、鞋子乃至手机壳,都是前一个女生送的。他“人设”成功后,只要随口提一句“最近忙得没空买东西”,某些女生就主动说:“我帮你挑一件吧。” 他总是微笑着拒绝几下,最后在女生坚持下才“勉为其难”接受,让女生觉得自己“得到了他的信任”。 短短十天,他连续与五名女子见面、约会、开房。其中最夸张的一次是:当天中午刚跟第四位在商场吃饭,晚上就已经和第五位入住了另一家酒店。 他绕不过房费的问题——但他根本没打算付。 每当女生付款时,他都会皱眉摇头:“你这样我很不好意思……等我公司账务调好,我一定把钱打给你。” 而那些厚厚的“练功卷”始终躺在保险箱里,让女生认为他暂时资金不便,并非真的没钱。 几天内,这几名女子总共替他付出了五万元左右。 而陈某,只花了几块钱买水和路上的地铁费。 第五名女生比之前几位更精明些。起初她也被陈某的“成功人设”吸引,但几次下来,她发现对方从不主动付款。尽管陈某的理由听上去都很“合理”,她仍觉得哪里不对劲。 第六天,她突然告诉陈某:“我月底还房租,你能不能先给我点钱周转一下?就一两千也可以。” 陈某愣了一秒,但很快恢复自然笑容:“你急?急的话那保险箱里的钱你拿去用嘛,都是你的。”说完,他还大方地输密码给她看。 这句话确实让女生放下了些戒备。 可没想到 —— 第二天一早,陈某人却不见了。 她以为他只是下楼买咖啡,可等了半小时、1小时、2小时,电话打不通,消息没回。她才彻底慌了。 她冲回房间,把保险箱打开。 里面都是练功卷。 她颤抖着立刻报警。 在案发后警方审讯中,陈某始终表现得轻松,甚至得意:“我又没抢没偷,她们自己愿意付钱的。” 直到警察把五名受害者的信息摆在他面前,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诈骗金额早已够立案标准。 他那套靠假钱营造富贵假象、靠嘴皮子白嫖生活的“江湖术”,终于走到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