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镜头中的女子穿着朴素,提着拎包,她的相貌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3 15:23:32

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镜头中的女子穿着朴素,提着拎包,她的相貌并不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那是一个新中国正在艰难探索,也充满着激情和理想的年代。照片里的屠呦呦,三十出头,正准备动身去海南岛。这次去可不是度假,是去执行一个代号“523任务”的绝密项目,目标是寻找治疗当时肆虐的恶性疟疾的特效药。 你可能会问,为啥要去海南?因为那个年代,疟疾在南方尤其是热带地区非常猖獗,抗疟疾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重要的战略需求。 想象一下,1969年的海南岛,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只有潮湿、闷热、蚊虫、以及简陋的草药作坊。屠呦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头扎进了青蒿的研究中。你再看看照片里她那朴素的着装和提着的小拎包,里面装的可能是几件换洗衣物,几本研究笔记,还有那份对国家和人民健康的沉甸甸的责任心。 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没有光环,没有高额奖金,所有的工作都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用屠呦呦老伴李廷钊的话来说,那时夫妻俩是“聚少离多”。为了科研,他们的大女儿甚至不得不送到别人家寄养。这份牺牲,是今天我们这些享受着和平和进步的人很难想象的。 屠呦呦厉害在哪儿?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上百个传统中药方子,进行提取、分离、实验。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成功的,需要巨大的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然而,在尝试了一大堆中药后,效果一直不理想。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屠呦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典籍。她系统梳理了2000多种中草药的方子。 终于,她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找到了关键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大家以前提取青蒿素,都是用传统的“水煎”方法,或者用高温加热,结果有效成分都被破坏了。但古籍里的“绞取汁”这三个字,一下子点醒了屠呦呦:原来是低温提取! 这不仅仅是一个提取方法的改变,这是在科学实践中,对传统智慧的重新发现和尊重。她立刻带领团队改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成功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提高到100%!这个100%,就是治愈无数生命的希望! 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人体临床试验。 在那个年代,条件简陋,试验风险大,很多动物实验并不充分。为了抢时间,也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充满奉献精神的决定——自己和同事们带头试药! “她带头服药做实验,患上中毒性肝炎。” 这是她的老伴李廷钊后来亲口说的。 想想看,一个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台。这背后是对科学的极度忠诚,以及对疟疾患者深切的同情。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比获得诺贝尔奖更珍贵的,那就是这份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她不仅自己试药,为了支持老伴的工作,李廷钊也服下药物做过“试验品”。这种相濡以沫、共同奉献的夫妻情,更是让人动容。 正是靠着这种近乎“殉道者”的精神,青蒿素的临床试验迅速推进,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 2015年,当诺贝尔奖的聚光灯照向这位老人时,大家才发现,这位“国宝级”的科学家,生活是如此的平凡和接地气。 在邻居眼中,屠呦呦的形象更像个“跟屁虫”。她经常跟在老伴身后去散步、买菜。她专注科研,对家务却是“外行”,做饭基本是老伴负责,她负责洗碗。她还会“忘事,常丢三落四”,甚至被火车落在车站。 李廷钊是屠呦呦的“生活秘书”,他心疼老伴年轻时不顾惜身体,现在“一身老年病,腰痛需要手术,尿糖高”。他一手包办了生活琐事,让屠呦呦可以继续“宅在家里写作、读书”,继续她热爱的事业。 从1962年那张朴素的留影,到2015年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屠呦呦走过的是一条寂寞而又充满光辉的科研之路。 她不是那种口若悬河、善于交际的“明星学者”,她的相貌并不出众,穿着也永远那么朴素。但正是这份“不争”和“不显”,成就了她科研上的“大作为”。 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应该从屠呦呦身上看到什么? 是坚持不懈的“板凳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无私奉献。她用青蒿素证明了中医药宝库的巨大价值,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真正意义。 她是一个科学家,但更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非凡,往往就藏在最朴素、最日常的坚守之中。

0 阅读:19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