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正如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谁家有台松下彩电、索尼随身听,那可是邻里羡慕的焦点。日本家电凭着耐用性,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国产货当时只能算“边角料”。 再看摩托车,本田、雅马哈当年在街上跑满了,轰鸣声里全是“进口优越感”。现在大街上的电动车、摩托车,爱玛、雅迪、豪爵占了八成,日本品牌难觅踪影。 汽车领域更明显,2010年日本车在中国销量占比23%,如今跌到12%。比亚迪、吉利、长城的销量节节攀升,新能源车型更是把日系车甩在身后。 这不是突然的逆袭,是中国制造业几十年的死磕。仅家电行业,国产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5000亿,专利数量是日本企业的3倍还多。 以前抵制日货,多少带点“无奈的抗议”——自家产品跟不上,只能用拒绝来表态。现在不喊抵制,是因为国产货足够硬气,压根不用靠“拒绝”找存在感。 日本不是没挣扎过,家电企业试图靠高端化突围,结果被海尔、美的按在地上打;汽车押注混动,却跟不上中国新能源的迭代速度。 消费者心里跟明镜似的,买东西只看品质和性价比。国产货又好用又实惠,谁还会执着于日货?这才是最硬核的“替代”,比口号管用一万倍。 赖岳谦的调侃虽直白,却戳中真相。日本制造业的优势领域越来越窄,而中国的产业升级,早已覆盖生活方方面面。 这种“无需抵制”的底气,是无数企业熬出来的,是无数技术工人干出来的。比起喊口号,把自家产品做强,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现在的国人,不再需要靠“抵制”证明爱国。选择国产,支持国货,就是最实在的态度,也是民族自信的最好体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