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德国老太太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发现服务员是武汉人,老太太特别高

史叔温情 2025-11-23 18:19:17

80年代,一位德国老太太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发现服务员是武汉人,老太太特别高兴的说:“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八十年代的德国,东方面孔尚且少见,在柏林一家不起眼的中餐馆里,一位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德国老太太刚用完晚餐,用指尖推了推老花镜,仔细核对着账单。当她用略带口音的中文呼唤服务员结账时,立马就让前来收款的年轻人眼睛一亮,竟有人能说如此流利的中文。   结完账后,老太太忽然抬头看着服务员清秀的东方面孔,轻声问道:“你是中国人吧?从哪里来?”年轻人腼腆一笑:“从武汉来。”   就是这三个字,让老太太突然握住年轻人的手,眼里泛起泪光,用德语夹杂着中文说道:“武汉…我去过武汉!1938年,我在那里上过前线!”   原来,1936年的时候,她还是一个柏林犹太律师家庭的掌上明珠。在柏林大学的校园里,她与中国留学生汪殿华相爱结婚后,毅然跟随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年轻人远渡重洋,来到了战火密布的中国。两年后战争全面爆发,这个本该在沙龙里品茶的年轻女子,竟穿上军装成为了战地医护人员。   在她记忆中的武汉不是如今的繁华都市,而是枪炮轰鸣中的危城。二十出头的她穿梭在临时搭建的野战医院里,纱布不够用就将床单撕成条,药品紧缺时就彻夜不休地用最原始的方法消毒器械。   爆炸震起的尘土常常将她整个人染成土黄色,军装上更是沾满了洗不掉的血迹。有时伤兵太多,她连续三天只能趴在桌上睡一会儿。   最让她难忘的是那些武汉百姓。尽管自己的家园正在被炮火摧毁,他们仍然想方设法为伤员送来自家做的食物,冒着流弹危险帮助转移伤患。有个卖热干面的老汉,每天都会端来几碗面,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打鬼子。”她学会的第一句武汉方言就是“莫怕”,这句话她对无数伤员说过,也对自己说过。   战争结束后,她留在了中国,取名汪小玲,后来还成为复旦大学的外语教授。1970年调入复旦时,她常常在课堂上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武汉的特殊感情。   有时讲到“勇气”这个词,她会停顿片刻,目光越过教室窗户,仿佛又看到了长江上空弥漫的硝烟。学生们只知道这位外教中文流利,却不知她曾经在那片土地上用生命守护过生命。   晚年丈夫去世后,她回到了德国,武汉就成了她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宝藏。没想到在柏林的黄昏,在这样一家中餐馆里,竟能遇见来自武汉的年轻人。于是,她急切地问着长江大桥、黄鹤楼、汉正街,听到这些地方都完好无损时,她欣慰地笑了。   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了半个世纪,她不再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是那个在战火中坚信光明会到来的年轻护士。   服务员后来回忆说,那天老太太在餐馆里坐了很久很久,讲述着那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武汉。熟悉的是那些地名,陌生的是那段历史。当她下班时,老太太郑重地握着她的手说:“告诉武汉的人们,有个德国老太太永远记得他们,记得那座英雄的城市。”   汪小玲女士于1997年在德国逝世,但她的故事仍在继续流传。每当有人提起武汉与抗战的历史,这个德国老太太在柏林中餐馆里的动人瞬间就会再次被记起,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活在每一次相遇、每一段对话、每一颗愿意倾听的心中。   信源: 解放日报——复旦校园里的“德国老太太”:曾在武汉上过前线,给解放军包扎过伤口丨睡前分享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