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原定于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已经取消或推迟。 访问团成员来自20多家日本知名企业,包括丰田、索尼、松下、日立等,计划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与东方大国企业洽谈合作。 这事儿绝不是单纯的日程冲突,背后藏着的全是明枪暗箭,每一步都踩着中日博弈的关键点。 故事要从今年春天说起,2025年3月,日本政府追随美国脚步,将110家中国实体列入半导体出口管制清单,从低温冷却器到先进光刻胶,几乎锁死了中日在14纳米以下制程的技术合作。 这招“断供”看似针对中国半导体崛起,实则戳中了日本企业的命门。中国占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额的30%,仅东京电子一家,每年从中国市场赚走的利润就超过20亿美元。正如松下高管私下嘀咕的:“我们一边给美国交投名状,一边砸自己的饭碗。” 但真正让合作触礁的,是11月中旬的那场政治风波。高市早苗在国会公开宣称“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这番涉台言论直接点燃了中方反制的导火索。三天后,原定与中国商务部长会面的访华团接到通知:会面延期。 消息传到东京,日中投资促进机构的佐藤康博急得团团转。他们准备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合作项目,涉及丰田在华三条产线的升级,每月停滞的成本就高达8000万美元。 这场危机的深层矛盾,藏在中日产业链的“双向绑架”里。日本企业依赖中国的不仅是市场,更是稀土、锗、镓等关键矿产。数据显示,日本92%的镓、68%的锗依赖中国进口,这些材料正是索尼图像传感器、日立半导体的核心原料。 今年4月,中国对石墨电极加征反倾销税后,日本电机企业的生产成本瞬间上涨17%,如今他们最怕的,是稀土出口管制的“王炸”落地。这种依赖,让丰田、松下在华工厂不得不维持“双线操作”:一边按日本政府要求上报技术合作细节,一边偷偷加快供应链本土化,生怕哪天原料断供。 更微妙的是半导体产业链的错位竞争,日本退守设备材料的“上游咽喉”,中国猛攻终端制造的“下游生态”。东京电子的涂胶显影机占全球23%份额,但中国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已经量产;JSR的ArF光刻胶垄断高端市场,但南大光电的国产替代率已突破30%。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日本企业陷入两难:参与中国产业链,怕被美国制裁;彻底退出,又舍不得每年300亿美元的设备订单。就像索尼中国区负责人坦言的:“我们现在卖设备像走钢丝,既要符合管制清单,又要盯着中企的产线进度。他们每突破一个技术节点,我们的客户就少一家。” 这场博弈的历史回声也不容忽视,2012年钓鱼岛事件导致日企在华销量暴跌40%,丰田被迫关闭两条在华产线的教训历历在目。如今相似的剧本重演,只不过战场从汽车转向了半导体。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日企在华利润占海外总利润的32%,亚洲市场的半数利润来自中国。 当北海道的扇贝因水产品禁令滞销,当东京的旅行社因中国游客取消损失上万亿日元,大阪的半导体材料厂商终于意识到:政治冒险的代价,最终都要企业买单。 最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角色。日本政府的半导体管制清单,几乎与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同步升级,但美国企业却在偷偷扩大在华布局。应用材料公司2025年对华销售额增长28%,远超日本同行。 这种“美国吃肉、日本喝汤”的局面,让日本经济界怨声载道。正如日中经协的报告指出:“我们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结果德国、韩国的企业趁机抢占了我们的市场份额。” 现在的局面,像极了中日围棋中的“劫争”。中方的反制措施环环相扣:暂停水产品进口打击日本地方经济,稀土管制威慑高端制造,产业链自主化消解技术封锁。 日本则陷入“政冷经凉”的恶性循环:政客的激进言论引发民间抵制,企业损失倒逼政府缓和关系,但缓和的姿态又被美国视为“背叛”。 这种骑墙状态,让原定的访华团成了烫手山芋——来,怕触怒中国民众;不来,怕错失新能源车每年20%的增长红利。 在东京上野的居酒屋里,经常能听到商人们的叹息。一位参与筹备访华团的日系车企高管透露,他们原本计划在苏州建的动力电池合资厂,已经被韩国LG新能源捷足先登。 “我们的设备还在过海关,人家的产线已经量产了。”这种紧迫感,在半导体领域更甚。中国长江存储的技术突破速度,远超日本经济产业省的预估,原本以为能卡五年的14纳米制程,现在国产设备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 这场危机没有赢家,日本企业算过一笔账:如果访华团延期导致的合作停滞持续半年,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损失就将超过15亿美元。 而中国产业链虽然加速自主化,但在高端光刻胶、涂胶显影机等领域仍需时间突破。最尴尬的是日本政府,21.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刚出台,就被中国游客退订的54万张机票打了脸。旅游业的窟窿,靠发消费券补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