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板在广东办厂,员工喊他“周哥”不喊“周总”,这格局难怪留得住人 他是一位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24 09:05:41

浙江老板在广东办厂,员工喊他“周哥”不喊“周总”,这格局难怪留得住人 他是一位浙江老板,现在在广东中山有两家纸箱厂,我老公今年都62岁,本来是退休了的,他劝他,你还能干得动,就在这儿干,回家后收入就少了。多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板,处处为员工想,也懂得打工人的辛苦,也懂得打工人需要什么?从不给员工画大饼。 这个老板叫周明远,厂里人都喊他“周哥”,没人叫他“周总”——三十年前他揣着从姐姐那儿借的八百块钱从浙江台州来中山,第一份活就是在城郊的小纸箱作坊里搬纸板,每天要把几十斤重的纸板堆到三米高的货架上,老板每个月都要拖到十五号才发工资。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扛着纸板累得直不起腰、盼工资盼到睡不着的小伙子,如今成了员工口中最靠谱的“周哥”。周明远常说,自己当过长工,就知道打工人最怕什么。怕付出得不到回报,怕老板画的饼不能兑现,怕年纪大了被嫌弃,怕突发状况手里没底气。这些坑,他自己踩过,就绝不让跟着他干的人再踩一遍。 我老公在厂里干了十五年,从普通操作工做到车间主管,去年满60岁时琢磨着退休带孙子,周明远特意找他聊了一下午。没有画“公司离不开你”的虚饼,只实实在在算笔账:“你回家歇着是舒服,但退休金每个月就那么点,孙子的学费、家里的日常开销,多一份收入就多一份踏实。厂里的活我给你调整到白班,不用上夜班,强度也降下来,你能干多少算多少,干到不想干为止。”这番话,让我老公心里暖烘烘的,转头就跟我说:“跟着周哥干,心里踏实。” 在周明远的厂里,没有“老板”和“员工”的生硬界限。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准到车间,不是背着手监督,而是穿着工服和大家一起打包、清点货物。哪个机器出了故障,他比维修工还先赶到;员工家里有红白喜事,他再忙也会抽时间到场,还会让人送去慰问红包。有个四川籍的员工父亲重病住院,急需一笔手术费,周明远知道后,当天就让财务预支了他半年的工资,还特意批了一个月的事假,嘱咐他“安心照顾老人,厂里的位置给你留着”。 最让人佩服的是,周明远的工厂从来没有拖欠过工资。不管市场行情多差,原材料价格涨得多厉害,每月5号早上,员工的工资卡准能收到到账通知。这一点,他坚持了二十年。他常跟管理层说:“打工人背井离乡就是为了挣钱,准时发工资是底线。我当年被拖欠工资的滋味,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焦虑和无助,不能让我的员工再经历。”除了固定工资,厂里还有全勤奖、工龄奖、年终奖,就连节假日加班,加班费都是按双倍结算,从不含糊。 现在很多工厂都在抱怨“招工难、留工难”,但周明远的厂里,工龄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占了一半多。有人说他太“实在”,不懂压榨劳动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周明远却不这么认为。他算的是“人心账”:员工把工厂当成家,才会真心实意干活;老板替员工着想,员工才会替工厂分忧。去年纸箱行业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暴涨,不少同行都在裁员降薪,周明远却宣布“不裁员、不降薪”,还自掏腰包给员工涨了5%的工资。他说:“工厂是大家一起撑起来的,困难的时候我不能丢下任何人。” 其实,打工人的要求从来都不高。他们不怕吃苦,就怕付出没有回报;不怕加班,就怕老板画饼充饥;不怕年纪大,就怕被当成负担。周明远之所以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追随,不是因为他给的工资有多高,而是因为他懂尊重、讲实在、有温度。他把员工的难处放在心上,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前面,这种“人心换人心”的经营之道,比任何管理技巧都管用。 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太多老板把员工当成“赚钱工具”,动辄画大饼、压工资、甩责任,却忘了企业的发展终究要靠员工的付出。周明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好老板从来不是靠“忽悠”留住人,而是靠真诚和担当。当老板愿意为员工着想,员工自然会为企业拼命。这不仅是一种经营智慧,更是一种做人的格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1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