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1-24 11:23:12

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谁都记得,美国发起经济施压时有多嚣张。从特朗普时期开始,动辄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清单一拉就是几千亿美元,想着用这种“极限施压”逼中国让步。   后来又搞技术封锁,把上千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实体清单”,从芯片到操作系统,能卡脖子的地方一个都没放过。拜登上台后更变本加厉,喊着“供应链脱钩”的口号,拉着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还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想把半导体产业从中国迁回美国本土。   那阵子,美国媒体天天吹“中国经济要崩溃”,政客们也把对华经济战当成政绩来炫耀,可现实偏偏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能顶住压力,靠的不是硬扛,而是实打实的产业底气。美国商务部最近偷偷更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额不仅没降,反而增长了4.9%,和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基本持平。   这背后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硬实力——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飙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这个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外贸总量。   更关键的是出口结构越来越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比冲到59.4%,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速超过四成,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这些高科技产品,分别实现13.1%和45.2%的增长。   美国加关税的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早就在悄悄升级,现在卖出去的更多是带着技术含量的“中国智造”,关税壁垒压根挡不住。   真正让美国慌神的,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卡脖子”能力,这也是《纽约时报》文章里重点提的。最典型的就是稀土,中国虽然稀土储量不是全球最多,但掌握着90%以上的精炼提纯技术,美国的F-35战斗机、核潜艇上的精密仪器,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加工产品。   之前美国政客叫嚣“摆脱对华稀土依赖”,可好几年过去了,本土的稀土加工厂还没建起来,前段时间美国商务部官员急着找中方谈判,就怕中国真的收紧供应。   除了稀土,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更是稳坐头把交椅,全球前两大电池厂商都是中国企业,79%的正极材料、92%的负极材料都出自中国工厂,美国心心念念的新能源汽车革命,供应链的命门偏偏捏在中国手里。   更狠的是,中国的反制手段从来都是精准打击。美国农业是共和党的票仓,之前美国加征关税,中国直接对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反制关税,一下子就让美国农场主哭了,大豆库存堆成山,价格跌了三成,不少农场只能申请破产补助。   后来中国又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金属是芯片和光伏产业的关键材料,中国镓产量占全球99%,美国芯片企业急得跳脚,找遍全球都没法补上缺口。反观美国想搞反制,要么是打自己脸,要么是没实力落地。   美国之所以没辙,根子就在几十年的产业空心化。杜如松在文章里也承认,特朗普发起贸易战时,压根没评估美国自身的脆弱性。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能到28.3%,可现在只剩11%左右,比中国的零头都少。   资本都跑去搞金融、互联网这些来钱快的行业,没人愿意投周期长、见效慢的制造业,导致很多基础产业说没就没。就像去年美国爆发“蛋荒”,一打鸡蛋涨到9美元,不是因为缺鸡,而是缺加工、运输的产业链环节,疫情一来某个环节停摆,整个供应链就瘫痪了。   现在美国想重建制造业,可工人都跑光了,技术工人缺口几百万,连建工厂的钢筋水泥都得从中国进口,怎么跟中国比?   中国的反击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几十年的厚积薄发。为了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早在很多年前就布局自主创新,2024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持续提升,国产芯片在成熟制程领域已经实现突破,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产能,足够满足汽车、家电等行业的需求。   在贸易方面,中国也早就不是只靠美国市场,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和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就算美国市场有点波动,还有全球160多个贸易伙伴撑着。   中欧班列一年开行突破10万列,从义乌到马德里,从重庆到汉堡,中国的货物源源不断运往全球,这就是供应链的硬实力。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建起来的完整工业体系,不是美国靠行政命令就能拆散的,中国工人的勤劳、企业的韧性,也不是美国靠补贴就能复制的。   现在《纽约时报》把实话讲出来,对美国是警醒,对世界也是信号:经济博弈拼的不是嘴炮,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搞单边制裁、供应链脱钩注定是死路一条。   美国要是真有本事,就该好好补补产业空心化的短板,而不是天天想着怎么卡别人脖子。中国从来不怕竞争,但也绝不接受霸凌。  

0 阅读:0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