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其实在今年7月,印度已经时隔五年重新开放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申请,但当时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地方办理,现在总算扩大到全球所有使领馆都能办了。 这个消息刚一出,不少旅游爱好者的搜索框就动了,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7月首次开放时,新德里机票搜索量直接飙涨10倍,足见大家对印度的期待。 但别高兴太早,这“开门”的背后,门槛可没降低。电子签证通道至今没恢复,还得亲自跑使领馆录指纹,光准备材料就能让人头大。 无犯罪证明要公证,所有中文文件得附英文翻译,财力证明要么1万冻结3个月,要么近3个月流水超2.5万。有游客吐槽,跑了三次才凑齐所有材料。 更扎心的是排期,现在申请签证得排到12月,想加急?额外掏2000块才行,普通办理费也得1000元起步,比疫情前贵了不少。 好在直航终于跟上了节奏,10月底加尔各答-广州航线重启,11月又加了新德里至上海、广州的航班,结束了五年中转之苦。 可对比疫情前的数据,差距还是刺眼,2019年中国赴印游客有34万人次,2023年却只剩3万多,连零头都不到。 印度急着开门,说白了是旅游业扛不住了,2024年其国际游客量仅恢复到疫情前70%,而中国游客曾是全球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但光放政策不够,服务得跟上,现在印度热门景区缺中文导览,酒店少中文菜单,移动支付也不普及,比东南亚国家差了不止一截。 有旅行社负责人直言,不少游客本来心动,一看繁琐流程和服务短板,转头就选了其他目的地。诚意不是靠“开放”两个字喊出来的。 这次全球扩围签证,确实是关系缓和的实锤,10月中印直航重启,加上签证范围扩大,双边往来的通道正在慢慢打通。 但要让游客真敢来、愿意来,印度得拿出更多干货。恢复电子签证、简化流程、补齐服务短板,这些才是真正能留住人的关键。 两国关系回暖,民生往来是最好的粘合剂,旅游签证的全面开放是个好开头,但后续的诚意能不能跟上,才决定这步棋能不能走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印度来华签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