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慈禧心腹安德海被当街杀害,慈禧暴怒:“谁那么大胆子,欺负到我头上来!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4 14:23:31

1869年,慈禧心腹安德海被当街杀害,慈禧暴怒:“谁那么大胆子,欺负到我头上来!”然而,盛怒之下的慈禧,在听到安德海死后被扒光了裤子到处游行的时候,却突然哈哈大笑,连连夸赞这件事做得好。 安德海这人,脑瓜子那是真灵光。早在咸丰皇帝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在御前伺候。后来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留下了孤儿寡母和后来著名的“顾命八大臣”。那时候慈禧被八大臣欺负得够呛,甚至连想给北京的恭亲王奕訢送个信儿都难。就在这节骨眼上,是安德海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把密信藏在身上,甚至有说是藏在头发里,偷偷溜回北京搬救兵。 正是因为有了安德海的穿针引线,才有了后来的“辛酉政变”。可以说,慈禧能垂帘听政,安德海是立了头功的。 有了这份“拥立之功”,安德海在宫里那简直就是横着走。他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慈禧和朝臣之间的传话筒。大家伙儿都知道,要想办事儿,得先过安大总管这一关。一来二去,这安德海就飘了,他忘了自个儿是个奴才,开始把自己当成了“二皇帝”。 最让人看不下去的,是他对同治皇帝的态度。同治那时候还是个孩子,虽说是慈禧亲生的,但母子关系非常紧张。慈禧管教严,同治稍微有点小错,慈禧就让安德海去训斥。这太监也是个没眼力见的,拿着鸡毛当令箭,把小皇帝训得跟孙子似的。您想啊,同治那是九五之尊,被一个家奴骑在头上拉屎,这仇恨值早就拉满了。 但真正把安德海推向鬼门关的,还不是他在宫里的嚣张,而是坊间流传的一个要命的谣言。 这安德海虽然是个太监,却极其好色,甚至在京城大张旗鼓地娶了个媳妇,还得了个花名的事儿闹得满城风雨。当时老百姓私底下都在嘀咕:这太监怎么还能娶媳妇?莫非他是个“假太监”? 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个年轻寡妇,平日里就安德海一个人能进出她的寝宫,两人关系又那么亲密。如果安德海是个假太监,那大清朝的太后岂不是……这风言风语,就像刀子一样,虽然没明着扎在慈禧身上,但每一刀都戳在皇家的脸面上。 这事儿成了慈禧的一块心病。她既离不开安德海的办事能力,又没办法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她总不能自己站出来解释说“我家小安子确实割干净了”吧? 就在这尴尬的时候,安德海自己作死,给丁宝桢递了把刀。 1869年,安德海觉得在宫里憋屈,想出去威风威风。他借口要给皇帝大婚采买龙袍,求慈禧放他下江南。慈禧那时候也是宠得没边了,居然同意了。但清朝祖制规定:“太监不得擅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德海这一路,那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慈禧的红人。沿途的地方官吓得半死,又是送银子又是请安。可到了山东地界,他碰上了硬茬子,丁宝桢。 丁宝桢这人,在官场上有个绰号叫“丁青天”,那是出了名的胆大心细。他早就看安德海不顺眼了,一听说这货到了山东,立马敏锐地抓住了两个把柄:第一,安德海虽然号称钦差,但手里没有兵部的传牌勘合;第二,太监出宫本身就是死罪。 丁宝桢没废话,直接把安德海给扣了。但他心里也慌啊,这毕竟是太后的人。这时候,丁宝桢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商。他没有直接杀,而是先写了个密折递进京城。但这折子不是给慈禧看的,而是递给了军机处,实际上就是递给了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 这时候的京城,恨安德海的人多了去了。同治皇帝一看这折子,据说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立马和慈安太后、恭亲王一合计,发了一道密谕:“祖制不可违,就地正法!” 有了这道护身符,丁宝桢手起刀落,安德海的人头就落地了。 安德海死了,慈禧肯定要发飙。丁宝桢心里门儿清,光靠那道密谕,未必能平息慈禧的怒火。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慈禧要是真想整死丁宝桢,理由多的是。 于是,丁宝桢做了一个看似侮辱人、实则救命的决定:把安德海的尸体扒光了,挂在济南的闹市口,让老百姓看了整整三天。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回北京。慈禧太后原本正准备找丁宝桢算账,甚至可能都在想怎么给安德海报仇了。可当她听到“裸尸游行”这四个字时,脑子里的灯泡突然亮了。 安德海这一脱,脱掉的不光是裤子,更是扣在慈禧头上多年的“绯闻黑锅”。 只要证明安德海是个真太监,那么之前所有关于慈禧和安德海不清不楚的谣言,瞬间不攻自破。丁宝桢这一手,虽然杀了慈禧的心腹,却保住了慈禧作为太后、作为寡妇最看重的清誉。 所以,慈禧笑了。这笑里头,有如释重负,也有对丁宝桢手段的佩服。 这事儿之后,所有人都以为丁宝桢官运到头了,结果慈禧非但没降罪,反而夸赞丁宝桢刚正不阿,后来还把他升任为四川总督。这在官场上,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坏事变好事”。 安德海死前估计还在做梦,觉得自己是太后的心腹,没人敢动他。殊不知,在皇权和政治利益面前,他那点“宠信”,脆得跟纸一样。慈禧的那阵大笑,笑得让人背脊发凉,也笑出了那个时代皇权之下,人命如草芥的残酷真相。

0 阅读:133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