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胡女士和二婚带娃的李先生再婚,婚后没几年,两人感情破裂离婚,可李先生的女儿却不愿意跟亲生父亲,反而要求跟着胡女士这个继母一起生活,那么,法院会怎么判呢? 河南邓州的那场庭审,让不少旁听的人都沉默了好久,站在法官面前的李先生,嘴里不停念叨着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可说到真正和孩子相关的事情,他又一次次被问住。 而另一边,14岁的李甲紧紧拉着继母胡女士的手,那劲头像是在告诉所有人:她心里认定的“妈妈”,根本不是站在那边的男人。 很多人就是从这一幕里突然意识到:血缘固然重要,但陪伴和照顾,才是孩子心里最坚实的那根线。 李先生这些年跑货车,常年在外,一年到头难得在家几天,为了挣钱,他的缺席也能理解,可真正刺痛人的,是他回到家依旧对孩子漠不关心。 孩子校服脏了他看不见,女儿情绪低落他不知道,甚至孩子对芒果过敏、学校老师叫什么,他通通说不出来,这些该属于父亲最熟悉的事情,他一样都接不住。 反倒是和孩子没有半点血缘的胡女士,把这些事都一件件揽在了身上,她在法庭上拿出厚厚一摞收据:交学费、办补课、看病买药,上面签的都是她的名字。 社区邻居也在旁作证,说深夜抱着发烧的孩子往医院跑的是她,学校老师也证明,家长群里回复消息的是她,家长会上记得密密麻麻的是她。 这份情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2017年那会儿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李甲当时才6岁,刚见面就跟胡女士亲得很。 结婚后的八年里,每天早上那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羹,雨天里把伞倾向孩子的肩膀,这些琐碎的小动作,一点点把“继母”两个字变成了“妈妈”。 孩子心里最清楚,她甚至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胡女士买护手霜,后来胡女士生了小女儿李乙,两姐妹的关系也在她的引导下亲得像亲生的。 其实夫妻俩的关系早就岌岌可危,小女儿出生一年多,胡女士就因矛盾太大想离婚,只是当时被驳回。 后来虽然尝试复合,可争吵不断,住在一个屋檐下也像两个陌生人,李甲小小年纪,却把这些大人的情绪都看得一清二楚。 她害怕家庭散掉,甚至悄悄写信给法官,说自己最不想离开的,是那个知道她小秘密、照顾她成长的人。 法律讲原则,但这次的判决却异常暖心,民法典规定,八岁以上孩子的意愿要被重视,而李甲已经14岁,完全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心声。 法官还专门把她带到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小房间里,让她不用顾忌任何人,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更关键的是,胡女士和孩子之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养育关系,法律本来就明确,继父母在履行抚养义务后,与亲生父母在权利上是一样的。 于是法院最终给出的结果,不仅是把婚内买的房子判给胡女士,还把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一并交到她手里。 这个判决,保住了两个女孩不被拆散的童年,也让那个真正为孩子付出八年时间的人,能继续当孩子的依靠。 毕竟对孩子来说,谁能在她难受时倒杯热水、谁能记得她对芒果过敏、谁能在下雨天守在校门口,那个人,才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