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长会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堵得慌。 名师说他爱人教初中,班里有群“函授生”——开学报个到,期末来乱划几笔卷子,平时就窝家里躺,家访时连门都不出,家长怎么喊都没用。 我听着直愣:我们小时候哪有这回事?就算考零蛋也蹦蹦跳跳去学校,惹事都觉得好玩,连装病逃学都得编半天瞎话,怕被爸妈戳穿。现在孩子咋连“装”都懒了? 不是他们变弱,是我们给的“退路”太宽了——小时候我摔破膝盖,我妈说“自己揉一揉”;现在娃摔一跤,全家围上去问“要不要请假”。父母拼命攒钱,就想让孩子“不用愁钱”,连“躺平”都给兜底:“只要你开心,爸妈养你。” 我不是要骂谁,毕竟当爸妈的都疼孩子,但要是想让子孙能扛事,真得让他沾点“苦”——比如周末去捡捡废品,寒暑假帮家里守小店,不是要他受罪,是让他知道:想要的东西,得自己伸手拿。 昨天我跟娃说“以后跟我捡废品吧,钱归你”,他眼睛一亮:“那我要攒钱买乐高!”你看,苦不是洪水猛兽,是让孩子有点“想要”的劲。 要是连“想要”的念头都没了,才是真的没希望。你们说,是不是该让孩子早早就懂:舒服的日子,从来不是躺着等来的? 你家娃有没有过“不想努力”的时候?你是咋应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