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捐的“旧衣服”,运到“非洲”后成什么样了?看完你还会捐吗? 很多人以为捐旧衣服就是在做慈善,其实大部分衣服从一开始就不是免费援助,而是进了商业回收渠道。 中国每年有海量旧衣服被回收公司收购,分拣打包,主要来源就是小区回收箱、垃圾站和慈善机构卖不掉的部分。只有一小部分真正作为无偿援助发过去,大头都出口卖钱了。 2021年,中国已经超过欧美,成为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出口国,一年出口额好几个亿。 这些衣服先在国内仓库分拣,工人挑出能穿的,差的直接当抹布料或者填料,选出来的清洗消毒,压成几百公斤的大包,装集装箱走海运,主要去肯尼亚蒙巴萨港。 卸货后,批发商抢着买包,运到内罗毕的吉空巴市场,那才是重头戏。吉空巴是东非最大二手衣市场,每天几千吨衣服到货,摊主几千上万,肯尼亚全国有两百万人靠这个吃饭。 一件中国旧T恤可能就合人民币两三块,一条裤子五六块,当地人买得起,质量还行,很多中国人校服、企业团建衫、带字的文化衫,全穿到非洲农民、学生、工人身上去了。 非洲本地纺织厂本来就不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衰落了,二手衣便宜到本地新衣服根本卖不动。加纳、肯尼亚好多厂子关门,工人失业。 联合国数据说,非洲纺织业占GDP比重低得可怜,很多国家连内裤袜子都得进口。 2016年东非共同体几个国家说要2019年全面禁二手衣进口,想振兴本地纺织业。结果美国跳出来,说这违反AGOA贸易优惠,威胁取消肯尼亚等国的零关税待遇。 肯尼亚一看出口美国服装是大头,立马怂了,退出了禁令,只剩卢旺达硬扛到现在,提高关税到每公斤好几美元。 其他国家关税也涨了,但二手衣还是源源不断进来,因为穷人离不开这便宜货,禁了容易引发失业潮和社会问题。 中国企业这几年不光出口旧衣,还去非洲建新纺织厂,带设备带技术,帮当地人生产新衣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都有中国投资的工业园,雇了好多本地工人,慢慢把产业链补上。 这比光捐旧衣服靠谱多了,至少能让非洲自己造衣服,减少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