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美国竟成了印度媒体的新“头号背锅侠”!光辉战机坠毁的烟尘还未落定,印度舆论就迅速对华盛顿发起围攻,从《今日印度》到《经济时报》,说辞惊人统一:都是美国引擎拖了后腿、坏了质量,这种把自身短板包装成外交筹码的套路,让全球再次看清印度军工体系的离谱操作! 这一波迅速的反应,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一场“政治化的甩锅秀”,印度媒体把一个技术问题转化为外交问题,企图用这种方式迫使美国承担更多责任,可是,真的是美国的问题吗?印度的这场舆论围剿,是谁的责任呢?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光辉战机,外形与性能备受瞩目,可真正要说技术含量,尤其是发动机这一核心部分,印度自己并没有完全的自主研发能力,光辉战机最初打算用的是国产的卡弗里发动机,然而印度国内的高端制造技术尚未成熟,尤其是对发动机这种高精尖技术的研发,连最基础的单晶叶片都造不出来。 于是,他们不得不寻求外部帮助,美国的GE公司提供了F404引擎,稍后又签订了采购协议,提供了最新的F414型号,然而,即便是在这些“援助”下,印度仍然面临着发动机交付延误、性能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场“甩锅”游戏中,印度选择将所有责任归咎于美国,称美国“发货慢”和“性能不行”,甚至有媒体一度指责“这才是导致光辉战机坠机的根本原因”。 这一点,恐怕连那些关注国际军事的专家都忍不住皱眉了,你怎么看印度这种“把锅甩给美国”的操作?他们真的没责任吗? 从技术层面看,印度对高端制造的依赖显而易见,虽然印度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动国产化,试图突破自主研发的瓶颈,但现实却是,在关键的发动机领域,他们依然是“外行”。 光辉战机之所以搭载美国的F404引擎,是因为印度自己无法独立生产出符合性能要求的发动机,而这次事故发生之后,印度媒体一股脑地将矛头指向美国,仿佛美国在故意刁难,拖慢交付速度,甚至让性能降低。 这种做法,不仅仅暴露了印度工业链条的断层,还让人感到,一方面印度希望通过采购外部技术提升自己的航空实力,另一方面又在问题出现时,选择将责任归咎于供应商,这种做法显然是很不成熟的。 我们不能否认,印度在与美国的合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技术交付的滞后,甚至可以说,双方在军事合作中也有一定的摩擦,然而,印度媒体将所有的责任推给美国,却忽视了印度自己在航空技术领域的短板。 实际上,如果仔细剖析这次事件,光辉战机的坠毁并不完全是由美国的发动机质量问题导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国产航空制造根本无法满足高端技术的需求,航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也远未达到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的程度,印度在过去几十年里虽然通过购买和合作获取了大量外部技术,但在很多关键领域依旧处于“跟跑”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印度的“外交勒索”手法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光彩的一面,印度的做法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而是将其变成了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过这种舆论操作,印度似乎试图通过外部压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技术转让、更多的军事采购优惠,这不仅是对美国的压力,实际上也是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外交策略。 然而,问题的本质是,印度要走向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工业空心化”问题,这种对外依赖,表面上看似可以短期内解决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国家自主研发能力匮乏的体现,一个无法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国家,终究会陷入技术依赖的困境,这在国际竞争中无疑是巨大的弱点。 总的来说,印度这次的“甩锅”行动,暴露了他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诸多软肋,也让人再次看清了印度外交背后隐藏的工业虚弱,美国所承受的舆论压力,虽有其外交角度的合理性,但从全球产业链的视角来看,这种“自我责怪他人”的心态,恐怕不止一次地会出现在印度日后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要改变这种局面,印度不仅需要更多的“进口”技术,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真正实现“从外依赖到内自主”的跨越。 你觉得,印度在解决这些技术瓶颈时,应该依靠更多的外部支持,还是应该加强自主研发,走自己的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