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的制造业,永远赶不上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印度工厂40%的成本,是开空调交的电费。很多人只知道印度热,但不知道热到什么程度。 这时候老板不敢省空调钱,因为温度每升高1℃,良品率就掉2%。可一算账,电费单能占生产成本的40%,相当于每组装一部手机,光给空调交钱就得花掉中国工人小半天的工资。 这不是个别现象,孟买的汽车零件厂算过,夏季空调能耗吃掉18%的成本,而苏州同类型工厂只需要7%。更要命的是电力供应不稳,去年夏天德里8%的断电率,让耐克工厂直接损失1200万双鞋的产能。这些钱砸下去,印度产T恤的离岸价反而比山东贵32%——便宜的劳动力省下来的钱,全被空调和停电吃掉了。 高温只是表象,背后是印度制造业的「底子薄」。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识字率破70%时,印度农村还有一半人不认字。现在印度平均受教育年限刚到8年,比中国工人少6年。 这种差距落在车间里,就是中国技工能看懂英文图纸直接操作数控机床,印度工人得先学阿拉伯数字怎么写。种姓制度的幽灵还在游荡,低种姓青年宁可挤破头当IT外包客服,也不愿进车间。反正学不会操作,不如去赚体面的钱。 基础设施的窟窿更深。从孟买到德里1400公里,卡车要晃荡七天,而中国长三角6小时就能把零件送遍园区。印度13个主要港口,没一个进全球前50,货轮卸货平均等7天,新加坡只要8小时。去年苹果在印度试产iPhone外壳,50%的次品率直接逼疯品控经理——不是工人不努力,而是港口滞留的零件早被高温晒变形了,组装时公差根本对不上。 最致命的是产业链的「空心化」。印度组装的电视80%零件来自中国,空调压缩机90%靠进口,连造螺丝钉的钢材都要从中国运。莫迪砸了230亿美元搞「生产激励计划」,结果补贴到账不到8%,企业算完账发现:从广东空运零件,居然比在印度本地采购还快还便宜。这种情况下,谁愿意扎根做真正的制造?不如接着当「世界组装车间」,反正螺丝刀拧两下就能赚差价。 这套困局里,高温是显性的成本杀手,教育和基建是隐性的效率毒药,而产业链的空心化让所有努力都成了无源之水。 中国能在40年里建成世界工厂,靠的不是单靠劳动力便宜,而是1980年代就铺满全国的乡村小学,是长三角300公里内配齐95%零件的供应链,是地方政府为企业跑审批的「店小二」精神。 印度现在想抄作业,却发现作业本上每一页都写着:先把40℃的车间降温,先让农村孩子学会算术,先让卡车跑得比牛车快——这些事,可不是喊几句「印度制造」就能办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