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五岁,太可惜了! 因为妈妈要去医院生二胎,爸爸要照顾妈妈,五岁男童由爷爷奶奶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25 18:18:50

才五岁,太可惜了! 因为妈妈要去医院生二胎,爸爸要照顾妈妈,五岁男童由爷爷奶奶照顾,发烧吃了退烧药也没有退烧,到医院高热惊厥两次,最后都没有抢救过来。 孩子小名叫乐乐,刚满五岁,是那种一进小区就能被邻居喊出名字的小调皮——每天放学都要拉着爸爸在楼下玩十分钟滑梯,会把幼儿园发的小饼干偷偷塞给楼下流浪的橘猫,睡前一定要抱着那只洗得发毛的恐龙玩偶,妈妈总笑他“恐龙比弟弟妹妹还重要”。 乐乐妈妈临盆前,反复叮嘱公婆:“乐乐体质容易发烧,要是超过38.5℃,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别自己随便喂药。”爷爷奶奶当时连连点头,想着照顾过几个孙辈,这点小事肯定没问题。可真遇到情况,还是慌了神。事发当天凌晨,乐乐开始发烧,体温计显示39.2℃,奶奶赶紧找出家里备的退烧药,按自己的经验喂了半袋,又用温水擦了擦孩子的额头和腋下,想着天亮再看看情况。 没想到,退烧药压根没起作用。乐乐的体温越烧越高,小脸烧得通红,呼吸也变得急促。爷爷想给儿子儿媳打电话,奶奶拦住了:“凌晨三点多,他们在医院照顾新生儿肯定累坏了,别打扰他们,说不定天亮烧就退了。”就这一念之差,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早上七点多,乐乐突然浑身抽搐、双眼上翻,爷爷奶奶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抱着孩子往医院跑,路上还不忘给儿子打了电话。 到医院时,乐乐已经陷入昏迷,医生立即展开抢救,可第一次高热惊厥刚控制住,没过半小时又发作了。由于持续高烧引发了严重的脑水肿,尽管医生拼尽全力抢救了四个多小时,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乐乐的生命。当乐乐妈妈从产科病房赶到抢救室时,看到的只是孩子冰冷的小身体,她当场崩溃大哭,一遍遍喊着乐乐的名字,后悔自己没能陪在孩子身边。 这样的悲剧,其实本可以避免。中国儿科医学会2024年发布的《儿童发热护理指南》显示,5岁以下儿童高热惊厥的发病率约为3%-5%,多发生在体温快速上升期,若处理及时,极少会留下后遗症。但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发烧超过38.5℃时,除了规范用药,更要密切监测精神状态,一旦出现嗜睡、呕吐、抽搐前兆,必须立即就医,切勿延误。 隔代照顾的误区,往往是悲剧的导火索。很多老人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习惯凭经验处理,认为“发烧捂捂就好”“退烧药多喂点见效快”,甚至担心打扰子女而隐瞒孩子的病情。数据显示,我国近三成儿童意外医疗事件与隔代照顾的认知偏差有关,其中发热处理不当引发的严重后果占比达17%。乐乐的爷爷奶奶并非不爱孩子,只是他们的“经验主义”,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乐乐爸爸在医院走廊里蹲了很久,双手揪着头发,满是自责。他说,自己光顾着照顾刚生产的妻子和新生儿,忽略了对乐乐的关注,甚至没问过公婆有没有掌握正确的退烧方法。“如果我提前给他们普及一下儿童发热的处理知识,如果我当晚多打一个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可世界上没有如果,失去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 新生儿的到来本是全家欢庆的事,却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意外,变成了永远的伤痛。这件事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育儿没有“想当然”,科学的护理知识必须提前掌握,尤其是隔代照顾时,子女更要主动承担起科普责任,把关键的护理要点、应急处理方法详细告知老人,必要时可以准备一份书面说明,避免经验主义带来的风险。 孩子的生命脆弱又珍贵,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愿乐乐的悲剧能唤醒更多人对科学育儿的重视,愿天下父母和长辈都能摒弃错误的育儿观念,用专业的知识守护好孩子的健康。别让“爱”变成“伤害”,别让一时的疏忽,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9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