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普遍需要上千人才能运转,光是烧锅炉的轮机舱都得需要一两百号人。如果是采用煤

欣欣南宫钦 2025-11-25 20:30:18

战列舰普遍需要上千人才能运转,光是烧锅炉的轮机舱都得需要一两百号人。如果是采用煤炭动力的巡洋舰或者战列舰,那么光是让这艘军舰动起来,都得需要两三百号人不停的铲煤。 说起战列舰这玩意儿,就得先从它那庞大的身板说起。早年的蒸汽战列舰,尤其是用煤烧的那些,简直就是海上巨无霸,得靠成百上千号人才能勉强转动。拿一战时候的那些无畏舰来说吧,一艘标准排水量两三万吨的大家伙,满员时船员得一千出头。为什么这么多?因为光是动力系统就够喝一壶的。锅炉房里头,二十多座大锅炉得烧个不停,得有上百号水手轮班铲煤、添火、除渣。要是巡洋舰小点,战列舰大点,煤仓深埋在船底,煤块重得像石头,得用铁锹一锹一锹往火口里塞,蒸汽才慢慢起来,推动主机转动。要是想让船跑起来,得两三百人从早干到晚,汗流浃背,煤灰满脸。要是人手不够,锅炉压不住,主机就卡壳,船就趴窝。想想看,那时候的海军水手,很多人就是煤矿工出身,铲煤这活儿他们熟,可在摇晃的船舱里干,难度翻倍。英国皇家海军的一战报告里头就提过,他们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轮机部门得占总员额的四成左右,光锅炉组就上百人。德国公海舰队也差不多,他们的“国王级”战列舰,满员一千一百多人,动力舱得四百号人伺候。煤炭动力这套系统,效率低,还得防爆锅炉,煤尘到处飞,一点火星就能出大事。难怪后来各国海军头疼,转向燃油动力省事儿多了。 这事儿在实际作战里头体现得更清楚。一战日德兰海战,英国大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对上,双方战列舰上千人挤在铁壳子里,锅炉房热得像蒸笼,水手们光着膀子铲煤,蒸汽管嘶嘶响,主机轰鸣。英国“无畏号”级战列舰,设计时就考虑了高强度运转,得一千人以上才能保持二十多节航速。要是战斗中锅炉房伤了人,补不上,船速就掉下来,变成活靶子。巡洋舰情况类似,轻巡洋舰小点,得几百人,战列巡洋舰大点,得上千人。但煤炭这东西,存量大,船重,吃水深,机动性差。德国海军档案显示,他们的“德弗林格号”战列巡洋舰,铲煤班组得两百人轮换,要是长途航行,煤耗惊人,得中途补给。要让船动起来,得先把底层煤仓的煤挖出来,运到上层,层层递进,这活儿累死人。英国海军的“雄猫级”战列巡洋舰也一样,锅炉得一百五十人管,铲煤时得组织流水线,不然蒸汽跟不上,炮塔转不动。现实点说,那时候的海军训练手册里头,专门有铲煤操练,水手得练到一小时铲五十吨煤才行。少了人手,船就瘫。难怪一战后,各国海军急着改燃油,省了这些苦力。 再往二战看,战列舰人手需求不降反升。为什么?因为加了高射炮和雷达,防空任务重了,得额外配人。拿美国“南达科他级”来说,满载排水量三万五千吨,船员得两千三百多人。锅炉虽转燃油了,但轮机舱还是得上百人监控蒸汽和柴油机。炮手、损管队、通信组,全得齐活。要是打起来,灭火抽水、搬弹药,得临时抽调人手,总数轻松破两千。日本“大和号”更夸张,满员三千三百人,包括见习生。为什么这么多?它那九门四十六厘米主炮,装填得几十人一组,炮塔里头热得像火炉。伙房得三十九人管饭,电机室九十三人维护电路。改造后加了更多高射炮,船员又多出一截。英国海军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船员两千出头,动力舱得两百人盯。燃油省了铲煤的活儿,但系统复杂,漏油、过热风险大,得专人巡检。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巅峰时两千七百人,高速三十三节,得强大动力支持,轮机组上百人。为什么人这么多?因为二战海战变了,战列舰不光对舰,还得防空、对地,岗位分散。海军档案显示,“南达科他号”在瓜岛战役,船员超编到两千五百,损管队单独拉出两百人。少了这些,船就成铁棺材。 这人手问题,还牵扯到后勤。战列舰上,弹药库、油库、厨房,全得人管。一艘“大和号”,光通信和维护就得上百人,锅炉虽燃油,但蒸汽发生器得几十人看。巡洋舰小点,轻巡得八百人,煤炭时代的重巡得一千多,铲煤组两百人起步。现实中,德国海军在斯卡帕湾事件前,公海舰队每艘战列舰配一千一百人,轮机四百。英国海军类似,他们的“复仇级”战列舰,一战时船员一千两百,锅炉房一百五十人。铲煤这活儿,体力活儿为主,水手得轮班八小时,煤灰进肺,很多人干几年就咳嗽。转燃油后,省了煤,但加了燃油泵和过滤器,得技工管。总的来说,战列舰这大家伙,人少不了,得千人以上才能动弹。少了,锅炉压不住,炮打不响,船跑不快。海军历史书里头,常说战列舰是“海上堡垒”,但堡垒也得人守。一战结束,德国公海舰队被押到斯卡帕湾拘留,协约国想分船。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欣欣南宫钦

欣欣南宫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