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的结局在史书里是“寄食墓舍以死”,你不会以为他是在坟地里乞讨,最终饿死?这就

小杰水滴 2025-11-26 01:54:14

严嵩的结局在史书里是“寄食墓舍以死”,你不会以为他是在坟地里乞讨,最终饿死?这就是望文生义了,这个奸贼晚年过得不要太好,滋润着呢,不久之后他的孙子又做到了一品大员。 《红楼梦》里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说得明白——趁富贵多置祖茔田庄,既备祭祀,又作家塾,将来家族败落时有个退路。 这话戳中了封建官场的软肋,也揭开了严嵩晚年生活的真相。 所谓“墓舍”,根本不是荒坟野鬼的栖身地。明代大户人家的祖坟分阴阳二宅,阴宅埋尸骨,阳宅是青砖大院——守墓人住着厢房,祭祖的子孙住正院,甚至有专门的书房,案上摆着宋版书,窗台上晒着燕窝。 古代律法有铁规:抄家可没产,但“祭田”“坟茔”碰不得,这是“不绝人祀”的最后体面。 严嵩被革职时,儿子严世蕃已伏法,可他回分宜老家,住进的正是祖茔阳宅。守墓人每日端来白粥小菜?扯谈,那田庄千亩,佃户上供的米粮堆满仓,逢年过节还有族亲送来绸缎——雕花木床上的锦被,比京官家里的还厚实。 并非所有抄家官员都能如此。若祖茔田产不足百亩,守墓人都养不起,何谈滋润?严嵩早留了后手,任首辅时就把大半贪来的银子换成祭田,deed上写着“永为祀产”,官府动不了。 这“祭田免税”的制度漏洞,成了官僚们的保险柜。你贪十万两,不如买五千亩祭田——抄家时银子会被充公,祭田却能传给子孙,每年收租子供他们读书赶考。 更妙的是“耕读传家”的包装。在墓舍旁办私塾,让子弟穿着粗布衫读书,对外说是“守墓尽孝”,实则躲在里面备考科举——等风声过了,新科进士一出来,家族立马重返权力中心。 严嵩的孙子严云从,就是这么读出来的。没几年考中进士,一路做到南京礼部尚书,正一品——你看,史书只记“寄食墓舍”,却不提这墓舍里走出了新的朝廷大员。 短期看,是严嵩个人的幸运;往深了说,这制度设计让“抄家”成了表面文章,官僚集团总能找到东山再起的根。 所以再读《明史》那句“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你还会想到坟地乞讨吗?或许该脑补另一个画面:白发老人坐在阳宅的太师椅上,听着孙子高中的捷报,手里转着玉扳指——史书的笔墨再冷,也盖不住雕花木床上的鼾声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小杰水滴

小杰水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