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发现 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日本品牌的比例显著下降。十多年前,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可是风头无两,主导地位不可撼动。如今的市场份额却大幅缩水,据乘联会2025年1-9月数据显示,中国产日系品牌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204万辆,同比减少3.8% ,被比亚迪、吉利等国产品牌取而代之(2025年10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已达68.7%)。 日本品牌最痛心的莫过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单纯盲目追捧其品牌光环。十多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日货在消费者眼中可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可如今这种盲目追捧似乎已经不复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手机领域,日本品牌因转型迟缓、技术迭代慢,自身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部分品类甚至退出市场,并非“连累国产品牌” 。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日本品牌的困境更多源于自身战略滞后。在电动车领域,日本品牌本就处于劣势,比亚迪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迅速发力,直接削弱了日本车在消费者心中的传统优势——2025年7月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仅剩12.9%,较巅峰时期的25%以上腰斩。而在手机领域,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也紧随其后,日本品牌手机未进入中国市场主流榜单(2025年第三季度主流榜单头部为vivo、苹果、华为、小米等,无日本品牌),2025年1-9月国内手机市场国产品牌占比达87.6%,苹果等非日系外资品牌占据剩余主要份额,日本品牌手机在华市场份额已低于1%,仅在小众领域有零星布局。 家电行业同样面临挑战,日本品牌遭遇国产品牌的强势挑战。据2025年数据,海尔、美的、格力三大国产品牌合计占据中国白电市场约70%份额,日本家电品牌整体份额已跌破5% ,并非“和欧美品牌一起蜗居高端市场”,而是在大众市场几乎边缘化,仅在部分高端零部件或商用设备领域留存。 不得不说,日本品牌这十几年的市场表现确实未能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中国凭借全产业链的优势,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在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形成综合竞争力,例如家电领域国产品牌售后响应速度比日系品牌快30%以上,成本却低20%-30%。如今,消费者不再迷信外国品牌,市场选择更成熟而自信。这对仍未完成转型的日本品牌来说,追赶难度已显著加大。 很多时候,企业最怕的是不能及时接受市场现实。日本品牌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加快适应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而不是沉醉于过去的辉煌,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市场份额的进一步萎缩。 日本品牌在华遇冷,核心是没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节奏”。过去靠品质攒下的口碑,难抵新能源、智能化的产业革命浪潮,也没接住中国消费者从“认品牌”到“挑体验”的需求转变。 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让国产品牌在技术、价格、服务上全面发力,消费者也更理性,不再迷信“外国品牌就好”。这提醒所有企业,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固守老路子只会被淘汰。唯有盯着市场需求迭代、跟着产业趋势转型,才能站稳脚跟,日本品牌的经历就是最实在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