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忽然宣布一个结论:中国缺少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和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根本没说到点子上,甚至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意思,说白了,这种说法就是没看清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没搞懂中国所谓的“自主”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说说地理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地盘大,既有漫长的海岸线,也有广阔的陆地纵深,海边能通航,内陆能修路,这种条件在全世界都少见。 那些说地理不行的,无非是盯着几条海上通道说事儿,觉得一旦这些地方出问题,中国就没办法了,可他们忘了,中国这些年一直在修通往国外的铁路,不管是去欧洲的还是去东南亚的,货物不用再绕远路走海运,既省时间又多了层保障。 而且在国外也搞了一些港口,就是为了让运输路线更多元,不用单靠某一条路,反观某些小国,自己就靠着一两条航道吃饭,自然怕别人的路线多了,抢了自己的生意,所以才出来说这种话。 再说说资源,确实有些东西咱们得从国外买,但这不是说国内没有,或者完全离不开别人,中国地大物博,能挖的矿、能利用的能源其实不少,只是有些东西开采起来难度大,或者以前技术不够,不如进口划算。 现在不一样了,技术慢慢跟上了,以前不好用的资源现在也能利用了,而且还在不断找新的供应渠道,不是单靠某几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很多关键的材料和零件,以前都是靠进口,现在自己也能造了,而且质量一点不差,价格还更便宜。 就拿医疗领域来说,以前好多手术用的材料都得从国外买,又贵又怕断货,现在国产的完全能替代,成本降了不少,医院和患者都受益。 国防方面需要的一些特殊材料,也在一步步实现自主生产,不用再担心别人卡脖子,那些说资源不够的,其实是没看到中国这些年的努力和进步,眼睛只盯着过去的情况。 再说所谓的“外部通道受阻”,这种情况谁都怕,但中国早就开始应对了,海上通道确实重要,南海那边的船多到挤不下,好多国家的货物都从这儿过,中国也一直在维护这片海域的安全,保障航道畅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依赖这一条路,除了海上和陆上的铁路,还在发展新能源,减少对石油这些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在和更多国家合作,确保资源供应稳定。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遇到突发情况,中国的战略储备和自主生产能力也能顶上去,不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一遇问题就垮掉。 其实仔细想想,某些媒体之所以这么说,背后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们所在的国家,本身就靠着地理位置优越,靠航运和中转吃饭,中国的通道多元化了,他们的重要性自然就下降了,所以才着急出来说中国不行。 还有些势力,就是见不得中国发展好,想通过这种言论制造焦虑,让中国放弃自主发展,继续依赖别人,这样他们就能随时卡中国的脖子,他们所谓的“不要自给自足”,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永远听他们的话,跟着他们的规则走,不能有自己的主动权,可中国怎么可能答应? 从古到今,中国人就明白一个道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里说的“自主”,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关起门来自己玩,不和别人来往,而是关键的技术、重要的资源、核心的产业,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被别人拿捏。 中国现在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本事练强,把后路铺好,不是要脱离世界,而是要在世界上站得更稳,说话更有底气。 现在中国强硬起来,自己搞研发、搞生产,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也让别人不敢随便欺负,那些劝中国妥协的,要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就是别有用心,想让中国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点质疑和打压很正常,但关键是,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那些质疑和唱衰的声音,根本阻挡不了中国发展的步伐,自主可控不是闭门造车,是腰杆硬了说话才有底气,多元布局不是杞人忧天,是未雨绸缪才能行稳致远。 问问大家,你觉得中国这样的发展思路,是不是最靠谱的选择?

用户
新加坡🇸🇬就是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