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第十四站苏州城隍庙:碑刻里的古城年轮与城隍溯源。 秋日的苏州巷陌浸着桂香

图说途话 2025-11-26 16:48:32

苏州之行第十四站苏州城隍庙:碑刻里的古城年轮与城隍溯源。 秋日的苏州巷陌浸着桂香余韵,从平江路拐入景德路,朱红山门隐在参天古柏间,这便是苏州城隍庙。往来行人多因顺路匆匆一瞥,却不知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既供奉着守护吴地的城隍神,更藏着解锁苏州古城水系格局的"活化石"——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 苏州城隍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景龙二年(708年),最初为刺史张廷珪所建,历经宋、元、明、清四朝修缮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年间重建,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核心供奉的城隍神,是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黄歇曾任楚相,受封春申君,其封地涵盖今苏州一带。他在治理吴地时,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开拓农田,尤其主持开凿了黄浦江(古称黄歇浦),极大推动了当地农业与航运发展,深受百姓爱戴。后世为感念其功绩,将他尊为苏州城隍神,历代香火不绝,也让城隍庙成为兼具祭祀功能与人文内涵的文化地标。历代文人墨客如范成大、唐寅等都曾在此留下题咏,清人袁枚笔下"一城烟火半城庙",便生动描绘了当年城隍庙的繁盛景象。 穿过仪门,其背墙处有一石碑,这便是《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可堪称镇庙之宝。此碑立于清嘉庆元年(1797年)七月,其上《重浚苏州城河记》,详实记录了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苏州府全面疏浚府城河的浩大工程——从施工范围、疏浚深度、到物料筹备、资金来源,甚至两岸堤坝加固、桥梁修缮的细节都一一列明,字里行间可见古人对水利工程的严谨态度。另外,碑刻的三横视图将河道的走势标注的清清楚楚,这也是继南宋《平江图》后,苏州城最完整的水系城图档案,为研究古代城市水利规划与城址变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水韵与文脉刻在碑上,写在史上,更流淌在苏州人的心上。原创作品 苏州城隍庙 重浚苏州城河记

0 阅读:1
图说途话

图说途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