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戴笠抱上床的军统第一美女:两种专属技能,让戴笠无法放弃 在戴笠那个阴森森的特务世界里,男女那点事儿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手段。陈华之所以能成为军统里头号“女魔头”,让戴笠这个“混世魔王”到死都念念不忘,甚至在私下里只认她是唯一的知己,靠的可绝不仅仅是那张脸蛋。 陈华手里握着两样让戴笠不得不服的绝活:一是那双能把人心看穿的眼,二是那颗敢在刀尖上赌命的胆。 陈华这命,那是真苦出来的。她本名陈秀英,13岁就被卖进了窑子。后来她跟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摇身一变成了“司令夫人”。这杨虎也不是善茬,那是青帮的大佬,跟蒋介石那是拜把子兄弟。陈华在杨虎身边,见惯了权谋争斗,把上流社会那一套虚与委蛇学了个通透。 戴笠看上她,就是在杨虎的家里。 那时候戴笠还是个想做大事业的“野心家”,他缺人,缺那种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下得了烂泥坑的人才。当他看到陈华的时候,眼睛立马就亮了。 这就得说她的第一个技能了:洞察人心的“软刀子”。 这可不是一般女人那种撒娇卖痴。陈华懂男人,尤其懂那些在权力场上厮杀的男人。她知道他们怕什么,缺什么,想要什么。 戴笠把她挖过来之后,也没客气,直接把她当成了手里的一张王牌。陈华也没让他失望。她利用自己当过“杨夫人”的人脉。她能跟汪精卫身边的人打麻将,能在孙科的舞会上跳舞,能在那些高官显贵的饭局上谈笑风生。 就在这推杯换盏之间,无数绝密情报就像长了脚一样,钻进了她的耳朵,然后飞到了戴笠的案头。 她最厉害的一点是,她能分清谁是真朋友,谁是假客气。戴笠疑心病重,谁都不信,但他信陈华。因为陈华看人太准了。她只要跟人聊上几句,就能把这人的性格、弱点摸个八九不离十。戴笠每一次清洗内部,每一次策反敌手,背后往往都有陈华的影子。 这种“软控制”,让戴笠对她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在戴笠眼里,别的女人是玩物,是发泄工具,唯独陈华,是能跟他精神共鸣的战友。 陈华让戴笠彻底服气的,是她的第二个技能:敢赌命的“硬骨头”。 当时军统有个挺重要的特务,手里攥着一大把机密文件,居然动了叛变的心思,甚至已经跟那边接上头了。 戴笠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杀人,又怕狗急跳墙把文件泄露了;想劝,又没人敢去这龙潭虎穴。 这时候,陈华站出来了。 她跟戴笠说:“我去。” 戴笠都愣了,这不明摆着送死吗?那叛徒现在就是惊弓之鸟,手里有枪,谁去崩谁。可陈华不管这一套,她也没带枪,孤身一人找到了那个叛徒的藏身地。 陈华硬是凭着那股子镇定,跟那人聊了一整夜。她没讲什么家国大义,就讲利弊,讲生死,讲退路。她把对方心里的恐惧一点点扒开,再一点点给填上希望。 天亮的时候,那人把枪交了,把文件交了,跟着陈华乖乖回了军统。 这事儿办完,整个军统上下对陈华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在生死关头能豁得出去的狠劲儿,戴笠更是把她当成了心尖子上的肉,不是因为宠爱,是因为敬畏。 还有淞沪抗战撤退那会儿,天上下着炸弹。戴笠的军统有一批绝密档案要运走,这可是军统的老底。司机吓得腿软,钻车底下不敢动。陈华二话没说,跳上驾驶座,一脚油门就冲进了炮火里。 硬是开着车,把那一车比命还重要的档案,安安全全地运到了目的地。 1946年3月17日,那是个让军统所有人背脊发凉的日子。那天,陈华在家里,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手里的花盆莫名其妙地就碎了。她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说了一句让旁边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走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消息传来:戴笠的飞机在南京岱山撞山了,人烧成了黑炭。 戴笠一死,军统的大树算是倒了。以前那些被戴笠压着的仇家,肯定要反扑。陈华这棵依附在大树上的藤蔓,眼看也要遭殃。 这时候,陈华展现出了她最后的智慧——急流勇退。 她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了。戴笠活着,她是“华妹”;戴笠死了,她就是别人眼里的肥肉或者替罪羊。她迅速变卖了家产,切断了跟军统的一切联系,带着这些年攒下的金条,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上海滩的迷雾里。 她去了香港。 到了香港后的陈华,完全换了个人。她不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女特务,也不再是谁的情妇。她开理发店,做生意,甚至后来涉足航运和地产。 有人说在香港街头见过她,穿着朴素,手里拎着菜篮子,跟普通的家庭主妇没什么两样。 晚年的时候,有人想采访她,让她写回忆录。这要是写出来,那绝对是畅销书,全是猛料。但陈华拒绝了。她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她把那些惊心动魄的秘密,连同对那个男人的爱恨,全都带进了棺材。 80多岁的时候,陈华在香港病逝。她的墓碑上,只有冷冰冰的名字,没有生平介绍,没有显赫的头衔。她像一滴水,重新回到了大海,了无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