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示!”上海,46岁独生女子未婚、无子女,父母也都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牧童的娱论 2025-11-27 10:19:35

“值得警示!”上海,46岁独生女子未婚、无子女,父母也都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因突发脑出血需要家属签字手术,无奈喊来远房亲戚赶来帮忙。谁料,手术后,病情又出现反复,不仅神志不清,还被送进ICU,医疗费已经超过21万元,亲戚根本无力负担,无奈向女子所在的居委会求助。居委联系女子工资存放银行以及购买重疾保险的保险公司,结果,却被告知没有权利! 46岁的蒋女士——单位同事都叫她蒋姐——像往常一样在周五下午加完班,回到位于杨浦区的小公寓。她是独生女,父母早已去世,户口簿上那一页“家庭成员”如今只剩她一个名字。 第二天清晨,邻居听见她家里浴室里“咚”的一声闷响,但以为是东西掉了,也没在意。 直到傍晚小区志愿者例行巡查,敲了敲门没人应答,从猫眼里看到浴室灯亮着,才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物业赶来开门,只见蒋女士倒在浴室地面,脸色灰白,头部有明显出血迹象,呼吸急促而微弱。 120 医生到场后判断为突发脑出血,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可医院要求尽快联系家属签字。 蒋女士的手机被找到时,锁屏壁纸是一张黄昏的外滩,没有任何家庭成员的影子。通讯录里翻了半天,只找到一个备注为“表侄”。 医生拨通电话时,表侄正带儿子参加兴趣班。他听到“急诊”两个字立刻慌了:“我……我跟她其实不熟,只是很远的亲戚,很多年没见过了。” 可医生催得急:“现在只有您能联系上,请尽快赶来。” 表侄内心七上八下,但还是放下手头的事匆忙赶赴医院。走廊里消毒水的味道刺鼻,护士推着抢救车匆忙穿梭,他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当看到病床上昏迷的蒋女士,被人工呼吸机维持着生命,他突然感到一种陌生却沉重的责任压在肩头。 医生把手术知情同意书递给他,态度严肃:“患者情况很危急,不手术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需要家属承担风险。” 表侄手一抖,笔差点掉地上。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不能因为血缘疏远就无动于衷。 手术持续了整整六小时。走廊里的灯亮着,表侄靠在长椅上,眼皮沉得睁不开。 他也不是没抱怨过:“家里两个老人、一个孩子,老婆最近还失业,我哪有余力负责别人?”但现实容不得他后退。 凌晨三点,手术室灯灭了。医生告诉他:“手术暂时成功,但随时可能出现并发症,必须密切观察。” 表侄点点头,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 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午,蒋女士突然出现血压波动和意识加深昏迷,被紧急送往 ICU。医生通知表侄:“她需要持续监护,费用会比较高,请您做好准备。” ICU 的费用,表侄知道,一天能上万。他的脸色瞬间发青。可是医院还在不断要求他作为“联系人”签下各种手术、设备、药品的同意书。 “我真的不是她家属!” 表侄几乎带着哭腔,“我们好多年没联系了,她甚至不知道我儿子叫什么,我不可能替她做所有决定啊!” 但医院只能回:“现在没有其他人能联系,只能请您暂时代办。” 这只是形式上的代办,却不是现实中的承担。等费用突破21万那天,表侄站在收费窗口前,整个人都僵住了。收款单上一行行金额密密麻麻,他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 “我真的没能力……”他喃喃地说,“我连家里的水电费都紧巴巴,还要我承担几十万?我不是她的直系亲属啊。” 护士也不忍心,但只能劝他去找居委会看看是否可以协调社会援助。 于是,表侄带着那一摞费用单,去了蒋女士所在社区的居委会。 居委会联系她工资发放银行,希望能暂时冻结并调取她账户中的存款,以便支付医疗费用。 电话那头的银行工作人员态度礼貌却坚定:“没有直系家属、没有法院授权,我们不能透露客户任何账户信息,也不能动用资金。” 居委最后只能无奈:“明白了……谢谢。” 接着,他们又根据她家中抽屉里找到的一份重疾险保单,联系保险公司,希望能启动理赔。 保险公司答复清晰:“重疾险确实在保障范围内,但理赔必须要被保险人本人签字确认,或由合法指定监护人申请。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必须有法院判定的监护人。” “但她没有家属。”居委无奈强调。 客服依旧按流程回答:“很抱歉,我们也没有权利擅自理赔。” 从银行到保险,两条本该保障一个独居女性生命安全的“金融防线”,在现实中却都因为没有家属而完全失效。

0 阅读:95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