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欠40万医疗费,儿子该不该还?法院判决揭开亲情与法律的边界 20多年前,老王在孩子未满月时抛下妻儿离家,此后再未露面,唯一一次回来还是为了办离婚手续。小王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而父亲的角色,在他生命里始终是空缺的。 2022年,老王在路边突发疾病昏倒,被送往医院救治。这一住就是两年,医疗费累计高达40万元。2024年,老王最终没能挺过来,撒手人寰,却留下了一笔巨额债务。医院联系到小王,要求他支付这笔费用。 “他养过我吗?现在人走了,倒想起我来了?”小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父亲”从未尽过抚养义务,如今却要他来承担债务,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医院不依不饶,直接将小王告上法庭,要求他在继承遗产的范围内偿还40万元,若遗产不足,则需由他个人补足。 法律如何界定这种“父债子还”? 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人仅需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 如果遗产不够还债,超出部分继承人无需承担——除非自愿。 小王的态度很明确:他拒绝继承老王的任何遗产,自然也不愿承担债务。 法院最终支持了他的选择,判决他仅需清理遗产范围内可用于偿还的部分,超出部分不予追偿。 情理与法理的碰撞 有人同情小王,认为一个从未得到父爱的人,不该被迫为父亲的过失买单;也有人认为,血缘关系终究存在,儿子多少应承担一些责任。 但法律讲的是规则,而非情感。 父母未尽抚养义务,子女在继承问题上自然有权选择拒绝。 赡养是道德义务,而债务是法律责任,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现实启示 这起案件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亲情需要经营,法律则划清底线。父母若未尽责任,便无权在身后要求子女无条件付出;而子女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也应冷静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法院的判决既尊重了事实,也守护了公平——债务不该成为亲情的绑架工具,而法律,永远是最后的公正防线。父亲欠债


